读唐诺的《求剑》,粗糙的总体体验是抽象的精神生活是真实而具体的。似乎他的一生什么都没做,都献给了书籍与书写,让同好的读者信心倍增,尤其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谈阅读和书写的人很少见到过如唐诺般严肃认真的,我还几次重看他在《十三邀》中的问答。尽管也是名师(朱西宁)出高徒,又有周围一群天才般的书写者(如张大春)加持,但他似乎总是文笔平庸,唯独靠着日复一日地阅读和书写讲积攒一生的感悟随文字而出。我的读后感是感叹于时间的力量,时间借一位看似平平无奇的书写者结结实实秀了一把肌肉。
380页厚厚的一本,划线句子自然也很多,时而令我眉头紧锁时而莞尔一笑。他的句子大多较长,用词别致但语意通顺,只是需要读者潜心阅读,稍有打搅便会无意识阅读少许,还要重头回看。
阴天了,昨天下了一天的雨,今天早上还行,略有阳光,到了中午依旧乌云密布。密云和愁云并非一种云,看人在此刻是什么心情心态。时而回想书里的字句,时而背一背秦观的《望海潮》,看着云,我也想用金龟换酒,相与醉在哪倒是无所谓,非非沧州不可。
书的背面有一段话,讲述“刻舟求剑”,也可以理解为为何唐诺书名定为“求剑”:刻舟求剑。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想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至少,这些历历刻痕让我们记得,曾经有这个东西,我们也一直记挂着这个东西。
意思是,如果阅读“更新”了,并非是抹杀了之前的阅读,即便它看似愚人刻痕,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一个读者的一部分,哪怕它只是愚人刻痕。所以,“更新”这个词用在阅读、书籍领域中是极为不恰当的。相较于尼采、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本雅明,唐诺更像是个真切的榜样,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是需要激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