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书的名字很引人注目,一般来讲大家都希望被喜欢、被认可,可作者要讲的却是“被讨厌”。
可是,书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被讨厌以及它的勇气,涉及的内容很多:改变、接纳、信赖、贡献、鼓励、自由、勇气、幸福、人际关系、工作、亲子、价值、人生意义等内容。
内容涉及的非常广泛,单独每一项内容都讲的很深入,并且用实际的案例来加深理解。
另外,作者还运用了心理疏导的对话形式。通过一位哲人和年轻人的对话,用阿德勒的哲学思想解决了年轻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而深入浅出的阐明了阿德勒的哲学观点。
阿德勒是心理学三巨头(佛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之一,他是佛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但后来两人观点对立而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较多,且需要深入的思考和领会。所以,又重新读了一遍,才能把自己觉得最有分享价值的内容整理出来。
整理下来,总共有7点收获:
01 人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02 被别人讨厌是自由的证据,想要自由,就不要担心被别人讨厌
03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
04 课题分离帮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05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06 只要“此时此刻”充实就足够了
07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接下来,一起看一下详细内容吧。
01
人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痛—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因为自己有怎样怎样的出身和经历,所以不能成功,不能过想要的生活,这样的原因论、决定论的说法都是一种谎言,为了不去改变,不去真正的努力而找到的目的论的借口而已。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如何改变?如何选择?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02
被别人讨厌是自由的证据,想要自由,就不要担心被别人讨厌
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不是你的课题。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的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的生活。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总想获得别人的认可,无论多么的努力,终究还是无法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与好评,而且还容易迷失自己。
那么,就干脆不要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是别人的事情,自己过的怎么样才是最重要的。即使被别人讨厌,也要过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
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按照欲望和冲动去生活,这种生活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就像之前文章中提到的“自律即自由”中的自由一样,是克服了欲望和冲动的真正的自由。
03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
作为人际关系的起点,就要把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对自己的执著是以自我为中心,眼里只有自己,只关心自己。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人,大都是太关注自己了,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受到的评价,关注自己是否被尊重和重用......几乎把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
从而忽略了他人,也忽略了自己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要将关注从自己身上移开,转移到他人身上,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去考虑他的感受,你们的关系才会越来越深,越来越牢固。
当然了,不想和某人建立关系的话,自然就不必给他这样的关注了。
但,人是不能独立于他人而单独存在的。
人生的课题、工作的课题、爱的课题等等,都有他人的存在,而这些重要的他人,确实需要你的关注,才能开始建立良好的关系。
04
课题分离帮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要分清“是你的课题,还是我的课题”,原则是谁需要对结果负责这个课题就是谁的。
孩子学习的事情,这是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的课题,父母或老师无法代替。不要去居高临下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的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是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也就是“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直面课题的是其本人,下定决心的也是其本人。
不将自己的孩子和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和感激,不要按照理想的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对于孩子学习这个课题,就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他要承担不学习的后果,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也不能替孩子解决这个课题,但在孩子学习上,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予帮助和指导。
再比如要找一个终身伴侣,父母反对,这就是父母没有分清是谁的课题,找伴侣是我的课题,我需要对自己找什么样的伴侣的后果负责,而父母无法代替我做出选择,但是他们可以给予建议和劝告。
很多看似复杂的情况,如果做好了“课题分离”,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轻松了。
05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 ”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是指加入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他者信赖就是相信他人,没有附加条件的信任才是信赖,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线关系的一种手段。 他者贡献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如果直接说“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如果换一种说法“在集体中的价值感、贡献感”,可能就更容易理解了。
而这种价值感和贡献感,并不是盲目的自我牺牲,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信赖他人,贡献他人,让自己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这种贡献感是幸福的源泉。
06
只要“此时此刻”充实就足够了
人生就像每一个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了,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把过程本身看作结果。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和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聚焦“此时此刻”,就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现在只有“此时此刻”。
关于活在“此时此刻”的内容,《全部的你》《人生只有一件事》《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这三本书中也都提到过,足见活在“此时此刻”是多么的重要和明智。
所以,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是对生命最大的珍惜和回报。
07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阿德勒说“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人生的意义是每个人自己赋予的,每个人人生的意义都不一样。
但,作者还是将人生的意义升华了,设定了一颗引导之星--“他者贡献”。它是价值感的来源,是良好人际关系和幸福的源泉。
所以,想要自由,想要幸福,想要人生有意义,起点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过程是课题分离下的横向协作,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
这本书,真心推荐,尽早阅读。
如果自己能够在很早很早,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读到这本书的话,能避免走很多的弯路,更加真诚的面对自己,不刻意追求别人的认可,有被讨厌的勇气,成为自由而幸福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