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偶尔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封皮上的一句话“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让我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本描述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书,无非就是关于患有各种人格障碍的精神病人的临床诊断、心理治疗以及行为表现罢了。所以这本书一直没有提起我的兴趣,直到有一次去参加一场培训,老师在引用并推荐这本书时,才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想哪一天买来读读,之后就把这件事丢在了脑后。
人与人的相遇相知、相互吸引是一种缘分,人与书之间亦如此吧。有一次去妹妹家,无意间在她的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随手翻了翻就爱不释手,临走的时候便带回了家。我的阅读习惯有些特别:越是感兴趣的书,越不会随便拿过来直接读,而是先放在书架上,一定要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再一口气读完,而最恰当的时机一定是我最需要从这本书中得到滋养的时候,我似乎总能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读什么书。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方式也是如此,这本书被我拿回家后在书架上搁置了一个多月,终于在昨天下午,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渴望想去读它,这才重新捧起这本书,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细细读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这本书的确如封面所言,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访谈手记,内容收录了作者访谈过得几十位精神病患者的的对话过程。如果本书的内容描述是像医生写医嘱那样,只是一大堆客观指标流水账般的堆砌,也就无法让别人产生兴趣。但这本书的作者却一直站在这些精神病人的角度,透过他们的眼睛带着我们重新去领略这个世界,于是,这个世界不再是我们每天所熟知的样子,而是变成了一个万花筒一般,每转动一次镜头,里面就会出现新奇的图案,那些图案是那样的真实不虚又变幻莫测,会让你忍不住一直欣赏下去。
书中所描述的有一半的精神病人,当属智商超群的天才,他们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有着深度的研究,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周密的逻辑分析,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认知和坚定的信念,有时候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同作者一样反而被这些病人的思想所代跑,会认为也许他们眼里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才是一切的真相。
透过这些精神病人的访谈,其实是对量子物理学、佛学、哲学、心理学、玛雅文明等众多学科的探讨。很多的思想,都透露着先哲的智慧和未来人的思维。这让我们不禁怀疑,与其称他们为精神病人,不如认为是他们比我们普通人更早地探索到了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开始让我去反思我的价值观,反思我们人类的普世的价值观,让我开始质疑:也许真相真的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比如,在《最后的撒旦》的案例里,有个绘画天才的年轻人把自己当成恶魔,他有暴力倾向,他会把恶魔的形象画满所有的墙壁,还会把图案刺到他女朋友的背上。但他的思想却令人震撼,他认为如果世界上只有善,那就不存在善了,如果世界上只有恶魔也就没有恶魔了。他说:“人天生就不是纯洁的,每个躯壳在一开始就被注入了两种特性,神的祝福和恶魔的诅咒,就像你买电脑预装系统一样。事先注入这两样后,才轮到人的灵魂进入躯壳,然后灵魂就夹杂在这中间挣扎着”,他说:“当你面对暴行的时候,你会袒护弱小,当你面对邪恶的时候你才会正义,当你面对恐惧的时候你才会无畏。没有对比,人屁都不是”他说:“我信奉恶魔,那有怎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没有对比,就没有光明!”
当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病人都有这着高超的智商和深度的思想,很多人还是属于很明显的精神病人---有着各种被害妄想、暴力倾向、幻视、幻听、人格分裂...正如作者所言,他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进行了筛选,这些有着高超智商和深度思想的精神病患者是他有意选择的结果,所以,大家如果误认为精神病人都很厉害,那就大错特错了。
但作者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我们每个人都是精神病人,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偏执和执着,每个人都偏执地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这跟精神病人的强迫症又有什么区别呢?
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大脑思维变得很活跃,让我又开始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后悔两年前考二级心理咨询师时,理论考试全部通过,但由于两次都没有认真准备论文,而没有通过。而我发现之前学过又放下的催眠仍然是我的热爱。接下来除了继续考取我的二级心理咨询师以外,我会找催眠方面的老师继续学习探索。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还不止与此,它确实拓深了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最近我一直徘徊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一直在追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也一直在追问自己对精神领域进行探索的意义和价值。而这本书却让我笃定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我会继续深入下去,我相信在那里才能找到最终的归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