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指文化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传播的过程。这种传播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有时快,有时慢。文化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涉及的方面极为丰富多彩。文化交流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一些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如下。
文化交流的特点
1、文化交流的整体性和个体性
文化的产生是多元的,并不一定会产生于某个地方。
例如火的使用、农业的兴起,都是推动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关于农业的起源,著名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经典著作《全球通史》中总结了中东、中美洲、中国北部、东南亚、西非和安第斯山脉等几个农业革命的独立中心,并指出,“正是从这几个农业革命的中心地区,食物生产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逐渐传播到全球大部分地区。”从开始时的各自独立发展,到向四周传播,最终使得全球进入了大的农业文明时代。
人类对火的使用,也是如此,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并不是某个民族的专利。这两个例子体现了文化交流的整体性,也就是说,这些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是全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
有一点需要注意,不应过度强调文化的独立性、民族性,或者优越性,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文化与文化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例如,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影响,中国文化也对外国文化有影响,并不意味着一种文化比另外一种优越。
文化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当一种文化的某个方面被引入另外一种文化中,也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许多先进技术,与此同时,西方的人文思想、风俗习惯等也在中国传播开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文化是有体系的,这方面有多种学说,学者们按照各自的标准进行划分,如英国历史学家汤比因便把世界历史划分为26种文明。这体现了文化的个体性。一种文化对某一群体的影响大些,对另一群体就小些,比如希腊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而日本、朝鲜则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
在这里,还有一个要指出的概念——“亚文化”(Subculture),也称次文化、集体文化、副文化或非主流文化,是指从母文化(主流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新兴文化,也就是小众文化。
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就被称为“亚文化”。
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一个文化区的文化对于全民族文化来说是亚文化,而对于文化区内的各社区和群体文化来说则是总体文化,而后者又是亚文化。
亚文化的展现多半会显现在于面对事物的思想、态度、习惯、信仰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相对于主流文化的价值、信念,它也是伴随着主流文化而产生的另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像是在职业、宗教、教育、国家、社会阶级、性别和年龄等不同性质的层面当中都会产生不同的亚文化。
例如,美国是一个多元的国家,其中的黑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都是亚文化的体现。又例如,职业上的划分,医学、法律等,也是亚文化的一种。
可以说,文化的体系区分或所包含的亚文化,在文化交流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形成了文化交流的个体因素。
2、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文化一旦产生,必然产生交流。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全纯粹、独立地存在的。我们使用的很多东西,例如眼镜、手机、服装,喝的汽水、咖啡,很多都不是本民族的产物,而是从其他文化引进,或者是在文化交流之中产生的。可以说,文化交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古时候,由于科技和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如现今这么快速通畅,交流传播的范围可能小一些,但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类历史的大趋势。这是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同时,文化交流也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在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信息的流动有限,文化交流的偶然性较为明显。例如,欧洲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通过丝绸之路到过中国,担任元朝官员。《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根据他的口述写成的,这本书让欧洲人得以了解中亚和中国,对东西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马可·波罗是一名伟大的文化交流使者。但是,他到中国去过的地方是有限的,看到的事物也是有限的,这就使得他传播的内容具有偶然性。
有一个笑话,是说马可·波罗喜欢吃中国的饺子,回国后却怎么也做不出来,就把馅料搁在面饼上烤,由此发明了披萨。也有说他想复制的其实是葱油饼。为什么是饺子、葱油饼,不是汤圆之类的其他食品呢?这是一种偶然。虽然是笑话,但也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偶然性。
在文化交流中,必然性占主导地位,是大的趋势和方向,相对而言,偶然性是一段段的小插曲。
3、文化交流的规律性和相互性
文化交流的规律可归纳为:
1)强势文化必定向弱势文化流动。例如,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
2)文化以发源地为中心,以辐射状向四周传播。例如,佛教、儒家文化的传播途径。
3)文化交流有层面上的不同。在上一篇文章什么是文化中,提到了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通常来说,物质文化交流是最简单、最容易被接受的,精神文化交流是最困难、最复杂的。
有一点要强调,即文化交流是相互的。虽然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但是文化包含方方面面,极为广泛。一个文化可能在某一方面落后,在另一方面先进,它先进的一面就会更容易影响到其他文化。这里讲的落后、先进,并没有情感上的褒贬之意,而是从科学技术、人文发展程度等角度来衡量。
文化交流是互动的,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也存在“东学西传”。
4、文化交流的民族性和开放性
文化本身就具有民族性,而文化交流的载体是人,人本身也具有民族性。所以,文化交流也天然地带有民族属性。当一个文化与另外一个文化交流互动时,会将接收到的元素与自身固有的民族性相融合,这就是本土化的过程。外来文化通过本土文化的客观选择,才能被接纳和吸收。
我们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尊重和重视,但并不固步自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从民族大众来,在流通之中方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从而被世界认同。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更加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维护不能走到极端,如果一味地排斥、拒绝和否定外来文化,这种文化便难以得到进步和成长,甚至会被时代淘汰。
文化是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地球越来越“小”的新世纪,通过积极、共赢、多元的国际文化交流,去芜存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都将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欢迎关注简书官方专题《时差党》,汇聚世界趣闻,海外生活。发简信给主编宁曾加入【时差党微信交流群】,这里聚集着世界各地的时差党,在不同的时间里,找到灵魂的知己。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