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三礼 读书笔记与感悟
“三礼”指什么呢?
指《仪礼》《周礼》《礼记》。“礼”是一种教人节制,教人平和,建立起社会秩序的政治制度;是一种追念本源,感恩敬畏的宗教仪式。
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有了“礼”的约束,大家按照尊卑长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吃穿住行,履行自己该尽的责任。有了界限,有了边际,各尽其职,不能贪多务得,不能偷懒耍滑。
“礼”的践行,是社会的进步,是文明的进步,凡事立了规矩,人们就有了生活的参照标准。长幼就有序,尊卑就可以分辨,秩序就不会乱,国家就能得到更好的治理。
家有家规,国有法则。大家都能遵守维护这些日常准则,法律法规等,大家便能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到了现代社会,不再强调这些礼俗了,但过去几千年的礼仪文化还在影响着我们。比如我们不自觉地就做出尊老爱幼的举动来,我们礼让身份尊贵的人,我们扶贫济困。即使没有明文规定要这么做,似乎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观念在主导着我们的行为。人们的心中似乎也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随时拿出来检阅衡量身边的人与事。
有了这些不成文的规定,社会能往良性方向发展。古人的智慧,延续到今天还能采用。这些礼仪规范,到了今天,大部分不会强制要求执行,有些礼仪规范即使你不遵守也并不犯法,但可能引来非议。犹如道德体系标准那样具有社会约束力,并非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但是儒家的礼,也并非全都接地气,有些是属于他们儒家的理想,就不一定近乎人情了。另外,社会在变,礼却反应慢,变通也不够迅速。就是说“礼”往往与社会脱节了,人们不需要他了,但这时候“礼”仍在发挥作用。人们不再需“礼”,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
当然,那些所谓封建吃人的礼教都是“伪礼”。
想起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文章就控诉了封建吃人的礼教,也批判落后的封建教育制度。比如《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落后的孝道,甚至是愚昧的孝道。鲁迅也写到父亲管束他背诵自己完全不懂的《鉴略》,不背完不允许他去看迎神赛会……鲁迅批判封建社会落后的教育制度扼杀孩童的天性,家长传统的教育方法也相当愚昧落后。
鲁迅在《故乡》中也抨击了封建礼教中的等级制度。中年闰土不合时宜地称呼“我”为老爷,中年闰土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愚昧落后,一味追求“多子多福”的思想,即使穷困潦倒也还坚持生下五六个孩子。已然是新社会新时代了,他还走不出旧社会封建礼教的阴影,满脑子都是老一套的仪礼,封建社会落后的思想依然主导着他,他一辈子都走不出思维的桎酷,已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了。
所以,看待本章节内容,应该一分为二辩证地去看问题,“礼”运行的好,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如果一味不合时宜地强调老一套的“礼”,会阻碍社会进步,会“吃人不吐骨”,会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