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得”出笼后有质疑声,主要原因是佛在大家固有观念中是完美、全能的,突然发现他像我们一样有不足之处觉得难以适应,这其实反映了我们文化传统一直缺乏批判精神,存在偶像崇拜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偶像不允许被质疑,偶像如果有问题就会觉得精神的依靠要坍塌,质疑偶像简直是大逆不道,对待质疑声我们中国人有天生的不适应,这种天性的形成里就有大乘佛教的功劳——“自我解脱靠菩萨、慈悲导向宿命观”,该思想否定了人自我实现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人的不完整和被动性,说不清道不明的“彼岸”、“空无”成了人生目标,使人无法形成他自己的世界,必须要在自我之外找到寄托和依靠。“这种人类群体并非个人,他们并不知道或想要任何东西,他们没有任何宗旨,任何人只要迎合他们的普遍心理和热情,他们就会成为他的工具,人类群体很容易丧失其深思熟虑的力量,沉溺于为改变而改变的欣喜若狂中,跟随那蛊惑者直到地狱。”(卡尔-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148页),这应该是盲从思想、绝对偶像崇拜形成的直接原因吧!
对大乘佛教的消极影响我以后将专做分析,此处先给大家介绍大乘佛教中响当当的人物——“龙树菩萨”,告诉大家,偶像不仅会有不足,还会犯罪,但改了就好。
龙树菩萨,又译龙猛、龙胜,公元3世纪人,生于南天竺,是大乘佛教史第一位伟大论师,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庄严佛道论》、《大慈方便论》等,号称“千部论主”,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天竺诸国为其立庙,敬奉如佛,中国大乘八宗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堪称“二佛”。厉害吧,但龙树菩萨早年犯过大错,曾是失足青年。
“初以‘骋情极欲’为人生至乐,因与契友三人共学‘隐身术’,潜入王宫,欺凌宫女,被王设计杀死三人,龙树幸免,遂旨一佛塔出家受戒。”(杜继文著,《佛教史》第73页)看见了吧,胆子多大,罪责多重,跑到王宫欺凌宫女。龙树能幸免一死,可能当时他主要负责把风放哨,没来得及办坏事,否则必会象他三个同伙被“咔嚓”一声。另外当时进庙出家不被认为轻松自在,应被视为吃苦受罪、接受惩罚,但就是在那里,我们的龙树菩萨洗心革面觉悟成佛了,“一个人觉悟不容易,一个犯过罪的人觉悟更不容易”,从这点上我实在是敬佩尊贵的龙树菩萨,全世界的监狱都应该供奉龙树菩萨,让犯人们敬仰学习。
人生的不足和罪过都能成为觉悟(佛)的起点和动力,佛是人,他有瑕疵是正常的,没有则是不正常的。崇拜偶像是正常的,但要首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对偶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崇拜的基础应是正确的评判,优点吸收缺点扬弃,不能非要认为偶像就得完美无缺,不能有任何缺憾,对其缺点更是“说不得”,以至于胡编乱造,甚至篡改历史。
传统佛经及著作经常称颂佛陀降世带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释迦部落的子民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百姓们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牧民们蓄养的奶牛即色泽纯正、发育良好,又能产出充足的牛奶;地里的粮食也都拜适宜气候所赐,长势喜人、口感优良、营养价值极高;即将生产的动物也表现得很安静,个个都舒服极了!……连那些触及道德底线的人也纷纷自省、戒骄戒躁,丢开罪恶的私欲和贪婪的念头,逐渐与人们友好来往。”(亚当斯-贝克夫人著,张小米译,《释迦牟尼传》第22页)。怎么可能呢?不要简单认为这是文学性夸张描写,在那绝大多数人不识字的蒙昧年代是有很大说服力的。
真实情况是什么呢?杜继文先生称佛陀可能经历了亡国灭种的惨祸,“羁缠五欲,流转三涂,恩爱别离,生死长远。”(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拘萨罗国毗琉璃王出兵灭释迦,佛陀劝阻未成,“乔达摩曾听到释氏五百妇女被戮含苦称佛的声音,他无可奈何。”(杜继文著,《佛教史》第9页)。可见佛陀的法力并非无边,但他那颗知难而上的仁爱之心值得我们称颂。
佛陀,我崇拜您,但您要让我评判您!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我的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