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农村文化活动,某艺术团到村里义务演出。
晚饭过后,两个小孙子就迫不及待地让大嫂领着去村委会大院看戏。看着他们这么小的年纪对看戏有如此的热情,想必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艺术,但是却喜欢那种氛围。不热闹而且可以满足幼小的好奇心。
说起唱戏,当地人并不陌生,而且人人都能哼几句,因为我们县(市)就有当地戏种——“茂腔”。
说起“茂腔”也许其他地方并不知晓。这是我们高密的地方戏,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为茂腔举起于农村,是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成的板腔体、唱词浅而易懂,平白如话,唱腔质朴无华,亲切动人,又以女腔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深受妇女们的喜爱,故有“栓老婆橛子”之说。
小时候,村里就有剧团,而且人才济济,每到过年,就在村中间的大街上抬起戏台,每天都有好几场演出,而且场场爆满,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有时候因看劲的人过于拥护还需要有专门的人来维护秩序。除了演戏的、看戏的外,还有卖各种小吃的,有卖瓜子的、糖葫芦的、泥老虎的等等,那时候的农村十分热闹。
而在当时我的心目中,村里的那些演戏的角儿都是“大咖”,他们对我来说就是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那时候,我的父亲也在村里的戏团里担任一个角色,经常在家里拿着唱本练习唱腔、背记台词,我偶尔在边上学唱几句。
最让我难忘的戏就是《赵美蓉观灯》和《穆桂英大战杨宗保》。小时候对于戏的内容根本就不懂,而且也听不清唱了啥,但是其唱腔婉转质朴,土而有韵味,精彩耐听,还有那戏台上的打斗场面看得让人“惊心动魄”。
后来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村里的戏团逐渐地失去了优势,也因没经济来源维持,戏团便慢慢解散,而有个别爱好者还是参加了某些大型的剧团继续坚持着自己的“艺术”。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些曾经在心中的“名角儿”也已经老去,有的甚至不在,那辉煌一时的村剧团也不复存在,但本地的“茂腔”戏却在继续传承,而现在听来依然那么好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