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苏轼人见人爱苏东坡
鸿飞哪复计东西 ——读《苏东坡传》

鸿飞哪复计东西 ——读《苏东坡传》

作者: bf485d98bffe | 来源:发表于2018-04-24 10:20 被阅读20次
    湖南文艺出版社  张振玉译 2015年版(第一个是封皮,第二个是内封面,我更喜欢第二个的淡雅)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两句诗虽出自李白的《送友人》,然而用来形容苏东坡的一生在合适不过,他自己在诗中亦自喟叹道:“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自从苏东坡调任凤翔府判官,与其弟子由平生第一次分别之后,苏东坡便开始在宦海飘零、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的一生,如同飞蓬一般在大江南北无驻地飘荡。

    然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却告诉我们,对苏东坡的人生抱以此种或怜悯或悲观的看法,实在是对东坡误解至深,正如《苏东坡传》的英文原名(《苏东坡传》是由林语堂用英语写就,张振玉翻译为中文)“The Gay Genius”所表达的,苏东坡实则是一个去到任何地方都能苦中作乐的人,简称为“乐天派”,由“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混合组成的达观人生哲学,决不允许苏东坡过一天皱着眉头的日子。“快乐”就好像苏东坡最忠实的朋友,随他到杭州、到徐州、到黄州、到密州、到惠州、到儋州,都无时无刻让这位天才绽出笑颜。

                                                                       苏东坡赤壁吟啸

    不过,我们先不谈苏东坡其人,似乎我也没有什么资格在众多评述东坡的文章中滥竽充数,我所要谈的是《苏东坡传》这本书,在林语堂清丽兼雅趣的文笔之下,这部作品丝毫没有为它的传主的光芒所掩盖,林语堂与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份惊喜。

    林语堂

    即便是摘去林语堂头上“国学大师”的光环,《苏东坡传》附录里占了三页的参考文献,亦足以为这部作品的伟大提供证据,林语堂在写作《苏东坡传》上下的基础功夫之深,常令后代学者汗颜,况且他是纯以英文著成此书,充分消化文献上的信息之余,还需将其转化为外国人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比如“浩然之气”的“气”怎么表达,比如中国人的“字”怎么解释,比如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这些官名如何类比成外国现有的官名爵位,这都是林语堂要去思考的问题,我没有读过英语原著,也不懂得英语表达何者为美,因此我不敢断言外国读者读到《苏东坡传》的语句是否有他们本国作家的作品的美感,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可以突破语言关、文化背景观,进入一千多年以前这个天才的生活。文中第一章林语堂在概括苏东坡的性格时,有一段文字使我深有感触,引述如下:

    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以人物论,颇像英国的小说家萨克雷;在政坛上的活动与诗名,则像法国的雨果;他具有的动人特点,又仿佛英国的约翰逊。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约翰逊的中风,现在还觉得不安,而对弥尔顿的失明则不然。倘若弥尔顿同时是像英国画家庚斯博罗,也同时像以诗歌批评英国时事的蒲柏,而且也像英国饱受折磨的讽刺文学家斯威夫特,而没有他日渐增强的尖酸,那我们便找到一个像苏东坡的英国人了。

    林语堂对外国文化、时局、历史、政坛了解之广之博,由此可见一斑,非中西贯通之才,无以成就英文版的《苏东坡传》,外国友人势必与我国北宋年间的文学巨擘失之交臂。但读者认不认识林语堂列举的这帮人(比如我,一个都没听过)就不得而知了,林语堂先生已经尽力了。

    我手头的《苏东坡传》,一共是356页,但是它的内容之厚度,远远超过其三倍不止。《苏东坡传》是人物传记中难得的有趣的书,它让你了解到的绝不仅仅是传主的一生——因为他是文学家,《苏东坡传》中便综述了北宋文体演变的历史;因为他是一名朝廷政客,《苏东坡传》将朝中朋党之争诸多细节都一一呈现;因为他是一个被朝廷贬到中国各个地方的地方官员,《苏东坡传》便也不遗余力地书写苏东坡所到之处的民风民俗,以至于让我们感受到苏东坡去到的不是一个地方,而一个“怎样的地方”,写到苏家兄弟随父出蜀,一幅千里长江图便缓缓拉开,写到苏东坡调任杭州通判,淡妆浓抹的西湖春景也随即在宣纸上晕染开来;又因为他交友众多,“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因此我们也可通过《苏东坡传》窥见北宋僧侣、道士、妓女、商人、农民三教九流生活的风貌,这样一部集文学史、政治史、地方史、风俗史于一体的人物传记,岂止356页,如此写法,塑造的不再是一个平面的形象,书的内容,也变得极为立体。

    东坡赏竹图

    散文课上老师经常跟我们学生讲,散文写作一定要荡开一笔!不要老是揪住写你这个人物不放!这样读者看着会很累的!不得不承认林语堂是写作的高手,他懂得在记叙苏东坡的一生时,偶尔跳开写一些看似与苏东坡无关实则千丝万缕的事件,不比我之前所阅读的《毛姆传》,从头到尾毛姆两个字从未离开赛琳娜的笔端,她写得累,我看得也累,因此将它评为二流传记,《苏东坡传》是一流的传记,是极具文学审美特质的一流传记,林语堂写苏东坡父亲过世后,就笔锋突转,详而又详地为读者介绍王安石这个人物以及他变法条例的各项内容,初次阅读的读者倘若翻到第七章和第八章,可能会冷笑一声:“还国学大师呢,挂羊头卖狗肉。”但细看才知,没有偏执狂王安石的变法,就没有北宋宫廷的朋党之争,没有朋党之争,就不会有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王安石与苏东坡是势同水火的存在,要写苏东坡,逃不开写王安石,因此作者在王安石变法这一节,以及王安石党派如何排除异己、全国各地官员如何谎报变法成效,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网上很多人说林语堂是在用生命黑王安石,窃以为不然,这是苏东坡的人物传记,而非北宋政治史,作者将重心放在王安石新政的弊端和失败的效果上本无可厚非,况且王安石的新政本来就存在诸多弊病,只为了朝廷自己的利益却忽视百姓的负担,林语堂只不过是如实地展现出来,并没有夹杂过多的私人感情,这本是一个传记作家应该有的态度,站在传主的立场上客观地点评与传主有关的人物,同时,林语堂也并非只看到王安石变法中的偏执、激进,他也高度肯定了王安石在文学、为人各方面的优秀之处。

    上面所述是由此人物到彼人物,有时又是从此地到彼地,从草野到庙堂,有时风波未定,变故又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文似看山不喜平,《苏东坡传》诚乃万里锦绣。

    作为一个文艺上的强迫症,对《苏东坡传》我又有些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整本书中,我共有两处不太满意的地方,一处是第六章“神、鬼、人”中举了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前四句,紧接着便说“这首七绝成了东坡诗的佳作”,但我们都知道,《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工工整整的七律;另一处是对朝云与苏东坡生活事迹的描写,稍嫌不足,朝云是苏东坡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女人,寥寥几笔带过总令读者抱憾。虽然有两处不足的地方,但所幸“瑕不掩瑜”,《苏东坡传》已然是熠熠生辉。

    我们常说“文化输出”,然而输出什么文化,以什么形式进行文化输出,我想《苏东坡传》无论何时都是一个很好的答案,一个极佳的范本,我们中国目前正是缺乏像林语堂这样学贯中西、博学多才的学者,肯下苦功夫的作家,来将我们的文化以外国人可以接受的形式进行打包、出口。

    前几天读到一篇推文叫《没被烂书伤害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深有同感,文章将矛头直接对准各大书商的畅销排行榜上极尽煽情之能事,内容空洞而乏味的书籍,《摆渡人》系列、大冰系列(甚至中文系都有学生是他的铁粉)、少年归来系列、做一个xxx 的女子系列、青春文学系列,有人说看一个晚上的玛丽苏,还不如刷一个小时抖音来得有意义,充分说明看这些书籍所造成精神的空洞,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引导读者的思维惯性,作者不思考,读者也不思考,这样导致的结果将是无法设想的,然而尽管如此,这些书籍依然雄踞各大书商的畅销榜前列,这便是我所认为的此类问题症结所在,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最关键一步便是从图书出版制度入手,严格规范图书出版管理制度,加强对图书质量的审核,出版商不出版低质量书籍,其作者便只有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和思考深度一条路可以走,毕竟你要吃这碗饭,就得有这手本事,而作者的写作水平上去了,读者阅读到高质量的作品,其见识、思考能力便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样方才可以促成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真希望这个问题可以及早引起文化局出版局(不知道有没有这样一个局)的重视,要不然,还没文化输出,我们就先因公殉职了。

    再反观林语堂写作《苏东坡传》,查阅大量资料,对语言的转化进行深度思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外国人完全陌生的文化体系,一番辛苦下来,林语堂却在他的原序中极淡极轻地说了句: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不仅是长寿的秘诀,也是苦难中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切动力的源泉。“The Gay Genius”,苏东坡这个快乐的天才,已经成为一个精神符号,成为中国百姓、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伟人,当淅淅沥沥的小雨来临时,在路上漫步的我们不由自主地会吐出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老头要跟年轻人赛跑时,会嚎上一嗓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面对西湖雨后盛景,发朋友圈你可能也会加上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秋夜总有人抬头望月,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会蹦上舌尖,告诫别人看问题要多几个角度,就会加上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波澜壮阔的江景,总免不了生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哀悼去世已久的故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将使我们生出感伤,这时,你会惊讶地发现,一千年的时光虽过,苏东坡仍然如天地间的钟灵之气,徘徊荡漾于我们生活的方面方面,而有史以来,在民间流传的奇闻异事最多的文人,也是苏东坡,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结尾所说: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真名士,自风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鸿飞哪复计东西 ——读《苏东坡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fd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