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陆续续读完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结果颠覆了我对李敖以及康、梁、谭乃至光绪皇帝的认识,同时也对自身的思维方式进行了一次启迪。
之前对李敖的印象只是大概知道这个老学者坐过多年牢,话锋犀利,文学功底扎实,引经据典,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物,但是从来没有认真拜读过他的书,依稀只记得很久之前他写过的《上山上山爱》中的一句话,“清者阅之以为圣,浊者见之以为淫”,现在脑海里只残存了他对白色液体和红色液体的精彩描述,实在是惭愧。最近,感觉自己肚子里面货太少了,所以到处找书单,买书看,恰好买了这一本,读完之后还真有体会,现在就讲讲自己的一些收获与心得。
也许是读书太少,对这些历史人物只有模糊的印象,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的认识至局限于中学课本里学到的,只认为这些人是试图维新变法来救国,失败之后潜逃至国外的一群知识分子。但是读过书之后,使我对康、梁以及谭嗣同等人的印象有了具象的改观。全文以北京法源寺为主线,以康有为和法源寺方丈李大力的对话开始,最后以康有为和普净的对话结束,前后呼应,以一个个事件来还原了维新变法期间,主要人物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的不懈努力以及慷慨就义,然而文章重点着墨于谭嗣同,中间部分讲的是谭嗣同慷慨就义,执于一死的事件,以此来证明对腐败的封建政府进行变革是死路一条,以此来告诫后来人应该走革命道路。从篇章的安排上,李敖是充分肯定了谭嗣同视死如归,英勇就义,以死明志的大无畏以及侠义精神。文章虽娓娓道来,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感受到先驱们澎湃的热血以及无畏的精神。
当然,全文的亮点并不在于故事情节,因为维新变法的故事情节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经了然于胸,亮点在于行文之间夹着这大段的对话,有关于佛法的,有关于君臣的,有关于生死的,字字珠玑,法人深省。一段段的精彩对话把李敖的历史和文学功底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知道是故意掉书袋还是信手拈来,反正我是被一段段的精彩对话给折服了。印象较深的有几段,一是关于“忠”;一是关于群体与个人的阐述;一是关于“事君”和“事事”以及谭嗣同的死。一是康有为和光绪皇帝。现一一道来。
关于忠:中国传统中,“忠”的概念,其实有两个不同的方向:绝对的忠和相对的忠。“忠”字出现在春秋时期,但那时候的“忠”,是‘委质为臣’,就是“私昵”者对主子的效忠。这种“忠”,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忠”。相对的,晏子所主张的‘忠’却是有条件的、是以统治者“忠于民”做相对条件的、以大臣“以道事君”做相对条件的,这种‘忠’,是“相对的忠”(晏子在齐庄公被杀害的时候,不肯死难,他的理由很光明:“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不幸的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相对的忠’的一系,未能正常的发展下去;而“绝对的忠”一系,却被杠上开花,反常的演变变得愈来愈不成样子,直演变到三纲五常化的境地,‘君’变‘君父’、‘臣’变‘臣子’。于是,‘生我之门死我户’的‘私昵’之‘忠’,变成了中国‘忠’的观念的主流。(这段话极好地阐释了“死忠”一词,包括后来的岳飞等人都是死忠,盲目的事君,而于天下大势和民众疾苦于不顾,这进一步加深岳飞保卫大宋,但客观上阻碍全国统一这一历史事实的争议)
关于群体与个人:个人只有和群体的大多数一起浮沉,才能免于被残忍对待,个人太优秀了、太特立独行了,就容易遭到群体的迫害,群体是最残忍的,个人比较好,群体比个人不是更好就是更坏,群体比个人极端得多。所以,优秀的个人如果优秀得过分,就得准备付出惨痛的代价给群体,作为“冒犯费”。所以,许多优秀的个人为群体做事,必须事先就得抱有最后还得被群体出卖的危险。群体是健忘的、是非不定的、忘恩负义的、残忍的。愈是伟大的民族,愈有这些特色。(这一段话极好地阐释了“乌合之众”这一成语。)
关于谭嗣同的死:在日本公馆,梁启超准备逃亡日本,谭嗣同来道别,梁启超想和谭嗣同一起东渡,甚至后面想动用武力强行带走谭嗣同,但都没成功,谭嗣同此时已决定献身了。其实从全文来看,谭嗣同才是文章真正的主角,这不仅因为其性格更加丰满,同时他的死更能把全文推向高潮。谭嗣同表达他的献身想法:“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段话令人费解,难道流血死亡变法就能成功吗?献身是必要的,但是没有意义的献身岂不是愚蠢的?李敖对谭嗣同的死做了一些推测,最适合从谭嗣同嘴里说出的是“血荐”,而更多的对策则放到了后面梁启超和他的学生蔡锷的谈话中。谭到底是“死君”还是“死事”还是“血荐”?最后通过对话给出了答案,其实包含了复杂的思考,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自己的死来表明变革的道路行不通,真正的救中国于水火当中的是革命;另一方面则是有感于年轻光绪帝敢于摆脱桎梏,挑战权威,救亡中国的热血,而决定“事君”一回,表达了对光绪帝为人民,为大义的支持。
基本上能记住的主要对话就集中在以上几段,同时一些故事,如专诸刺瞭等也已尽入脑中,只是作为快速阅读的第一篇产物,此文只是一个幼稚产物,很多观点还需磨合,也有待完善。作为一篇读后感,在表达自己观念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