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北京街面上的历史建筑,能原样保留下来的大多都是寺庙。其他诸如民居、会馆乃至官家园囿等,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拆了、毁了、改建了,从前的国人很现实,历史的深邃敌不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寺庙没人拆,也许是因为怕遭报应吧。足见国人不论什么时代,内心中隐隐的还是对神佛有些敬畏的。

北京有很多寺,法源寺只是坐落在南城老胡同里很不起眼的一座。法源寺原名悯忠寺,原本是唐太宗为哀悼东征阵亡将士所建,几经灾难,焚毁重建,直到清朝雍正年间因定为律宗寺庙,才改名法源寺。寺庙不大,香火也不很旺盛。似乎只是因台湾李先生的一部小说才有了一些独特的名气。所以来此游览的大多都是些读过书的人,读书人对神佛的崇敬一般都是比较含蓄和理性的,即便是信仰也是暗暗地藏在心里,不会大肆宣扬。这样一来也便成就了法源寺的一方清净,即便是十一黄金周,寺内游客也是静静的游览,竟无一人喧哗。真可谓只闻虫鸣鸟语,不可见人声。


不过,法源寺有两样景物最是特别,一个是满园的丁香树,另一个是随处可见的野猫。现在正值秋季,丁香只留下粗大的枝干和深绿的心形叶子,野猫也慵懒的找些阳光温暖的地方酣睡。可想如果到了春季,这两样景物会让寺庙呈现出另一种情景,也未可知。


法源寺现在是个佛学院的所在,所以寺庙里有许多帅气的年轻小僧,估计都是来这里修习佛法的,并非在此地出家。傍晚时分,一众小僧都穿上华丽的袈裟到大殿里去开始诵经,法式虽不算盛大,但沉郁诵经之声伴着斜阳的余晖笼罩着寺庙,更加增添了一份出离世外的祥和。


惭愧自己并没有潜心读过几篇经文,对佛经的认识仅限于“慈悲”和“普度”。所以无法听懂小僧们吟诵的内容,只是看着各种虔诚的仪式感受着他们内心中对神佛的笃信。忽而想到,人生有很多路。这些年轻人缘何能在现如今这个繁杂的世界里,仍然去选择青灯古刹、戒律清规。他们真的能看破红尘么?
这些年各种媒体上有很多关于和尚的负面新闻,我也曾经和人们一起把那些事情当作笑谈。但当我如今身临其境去感受这样一种虔诚,我还是宁愿相信这一众小僧的内心是清净的,这一方净土也必是清净的。

出了寺庙,重回市井,阿弥陀佛的影壁之下,打牌的、下棋的、聊天的、行乞的,刚才的一切恍如隔世,似在梦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