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作者: 鄂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9-04 18:32 被阅读35次

    李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同时我也觉得我的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向他靠近。关于这本书,我渴望很久了,直到最近,才终于迫不急待的读了一番,感慨不已,很想把心得说出来给大家一起分享。

    从一开始,我就通过先生的笔触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先生以北京的一处寺庙为见证,娓娓道出了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一段历史,(更确切的说,他以宏观的视野审视了中国历史)本文着重讲述了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俩变法图新的经过。先生从唐朝李世民东征归来,建立忠烈祠说起,然后细述袁崇焕被杀的情况,再牵扯到康有为访问法源寺遇到方丈的事情。

    中间详细交代了慈禧太后专政的背景以及维新派和保守派系的斗争。在诸位主角里,独服谭嗣同,对袁世凯不齿(事实上,我的看法是有偏见的,袁是比较有在争议的人物)。是谭嗣同的壮烈牺牲让革命最终走向成功,是袁世剀的出卖让维新派遭到惨烈失败。

    谭嗣同有着很复杂的江湖渊源,他父亲是湖北巡抚,又与太平天国义士“大刀王五”是把子兄弟。他的身上凝结了所有好男儿的优点和魅力,谭嗣同从小云游四方,而且饱读诗书,以我的看法,他的学问该不在康有为和梁启超之下,最重要的是:他的壮志与豪情深深的感染了我,他的就义使我很难过,但是难过的同时,也对他充满崇敬之情。正是由于他的壮烈牺牲,才为后继者指出了一条明路,他用生命证明了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革命,当时既有日本人保他出走,又有南方的革命党去救他,但是他都婉言拒绝了,他决心一死,他说他的牺牲是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的,他明白他牺牲对中国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他的死,于同志,于父子,于中国的前程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袁世剀是最令我不舒服的人物,他的告密让中国的历史进程受到阻碍,也让一大批的维新志士无辜牺牲。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到维新派和革命党存在的不足及历史的局限性。

    文章以客观的视角和感性的笔墨渲染了中国历史的曲折与悲壮,既坦白的歌颂了维新志士也严厉的批判了顽固派的迂腐。作者很“中国风”的笔法令我印象深刻,文中处处透露着古风,确实,先生能放弃自己一贯的犀利作风一改常态以既客观又饱含深情的诉说让我感觉有些意外。越看得仔细,越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和愤怒,但本文绝对不是嬉笑怒骂式的卖弄,能够这么冷静的写一部史诗般的小说,对于我们所熟知的李傲先生来说是很少见的。

    那次变法,不是全体中国人跟清朝权贵的斗争,而是光绪皇帝与仅有的十几个维新派志士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余孽的斗争,慈禧’荣禄’袁世剀’谭嗣同以及王五都知道变法必定失败,只有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梁启超不知道,唯一不同的是谭嗣同’王五他们因缘际会碰到了光绪这样一位开明的君主。

    作者借共产党先驱李十力之口说出了自己对康有为的评价,康有为是清朝末年唯一的先知,但是先知的悲哀在于与时代潮流不符,人们只能看着他的背影,等他走出老远才能真正认识到他的历史价值。康先生是当时的中国人里最杰出的政治家,无论是学问还是眼光都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每一次无情的预言都一一应证:他说此次变法失败将把中国带上漫长的革命道路;他还说如果中国人利用清朝两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基础,效仿俄国的彼得大帝,中国就不必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和无谓的损失了;后来又说袁世凯窃国继续把中国拖进黑暗的长夜。他的遭遇跟明末清初的袁崇焕很相似,民国人说他是清朝的,可清朝人又说他是民国的,他们都太生不逢时了,这就是作为先知的可悲之处,现在就连我也认为他是被历史捉弄的,而且捉弄的如此的凄凉和无奈。

    梁启超虽然算不上先知,可是他却是离先知最近的人,他是康有为的学生,关于梁启超在学问上的造诣和少年得知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我想如果他没有遇到康有为老师,至多也不过考取功名’位居高位罢了,但他却是幸运的,遇到了康有为这样的一位卓越之士,他们师徒的因缘也同样令人感慨,梁启超毕竟年轻,永远都可以走在时代的前面。由于康有为拥护宣统复辟,师徒二人反目成仇,竟至笔戈相向,这不能不说是一曲幽怨的悲剧。

    李傲先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之深,使我不得不佩服,大到历史背景的浩瀚,小到宫墙瓦角的某一典故,他都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且引述的那么详细和微妙。当我看到最后的时候,对书中的人物已经没有了狭义的好坏之分,有的只是对历史的无限回望与感慨。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法源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ne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