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主日学,我们正在教小朋友学唱新的歌曲。
突然,一个五六岁的小朋友,扭扭捏捏,极其不情愿地走了进来。
我连忙示意她赶紧坐下。
但她站在教室的中央,一声不吭,杵在那里。
其他小朋友眼神都聚集起来,盯着她看。
另一位老师见状后立马说:我们欢迎这位小朋友加入我们,大家掌声鼓励。可是她依然撅着个小嘴,站着不动。
我凑近跟她说:我们跟其他小朋友一块儿学唱歌,好不好?但她依然不理会我。
我俯下身来,搂着她,慢慢地跟她讲:你看,你站在这里,会影响到后面小朋友的视野,小朋友们看不到歌词了。小朋友们都在学习新的歌曲,这首歌很好听啊,你学会了就可以唱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听了肯定会很开心,夸你棒棒的,你不会唱这首歌吧,那你要不要跟我们一块儿学呀?
她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我。我明显感觉到她没有刚来那会儿的抵触了。
我试着把她往座位上挪,让她坐下。终于坐下了。而后很认真地学唱歌曲。
小朋友都很容易情绪化。一有什么不对,就会一动不动杵在那里,一句话都不说,呕气,或是突然哇哇哭起来。
很多家长,对这种小朋友都不知道如何处理?或是斥责几声或是给点零食哄骗一下。但其实每个小朋友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情感。我们只有进行有效沟通,才能让我们无往不胜。
那如何才能有效沟通,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呢?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关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通过这四部曲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助人,最终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1,留意发生的事情。
观察周遭发生的事,不带任何喜恶地述说事实。不做任何判断或评价。事实上我们一遇到事,往往会直接评论起来,甚至夸大其词,给对方加上某个标签。这样只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和反感。想想如果当小朋友杵在那里时,我指责她不懂事,她只会更加的抵触,不理会我。
2,表达感受。
或是受伤、或是害怕、或是愤怒,清晰地表达出当下自己的真实感受。中国人崇尚含蓄,说话只说三分,普遍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很容易引起误解。
3,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对于他人的指责和批评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当我们直接表明自己的需要时,人们往往更容易做出积极的回应。
4,具体的请求。
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一切源于爱,学会爱自己,一个会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当我们心中充满爱时,透出来都是爱意。充满爱意的沟通柔情似水, 似“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