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大过年的,来都来了,劝和不劝分,一个巴掌拍不响,都是为你好,还是个孩子,差不多得了,大家都不容易...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想说一句:去你的和事佬!
01
昨天的热搜上挂了个现实版樊胜美的词条。
我好奇地点进去,发现樊胜美居然是一个“被扶弟魔”的女性角色。
看完“现实版樊胜美”的故事,我感到很难过。
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子,不知道是谁逼死了她。
在她走后,她的父母前来讨要赔偿,六万不够要四十一万,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家儿子需要首付。
来为女儿“讨公道”的母亲精心化了妆,扯了半天才挤出几滴眼泪,明知道女儿的死亡与公司无关,却仍提出了对赔偿款的要求。
她扯着嗓子对着公司的领导喊:如果你的女儿死了,就值六万块钱是不是?!
反观公司方面,公司的负责人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图源水印但令我感到愤怒的,并不是她的父母,而是节目剧组——“杭州和事佬”。
“佬”是指成年的人,一般都带有轻视的意味。
因此我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当个“和事佬”,并以此为傲?
02
最能概括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字,大概就是“和”了。
君子要“和”,和而不同,带来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传统美学要“和”,讲究画面结构、色彩的和谐,让人们赞叹艺术的巧妙。
园林建筑的设计要“和”,被设计得与自然相适配,有山有水,气场和谐。
包容的文化带来了民族大团结。
我们的“和”,本应是和谐的意思。
但,似乎有些人理解错了,于是就有了“和稀泥”。
甚至捡了个“和事佬”的名头,戴在自己身上开心得不得了。
强硬地插入别人的事情中,各打五十大板,似乎自己帮着别人解决了天大的问题,并以此而洋洋自得。
但实际上,他只不过是为别人的问题盖上了一层遮羞布,粉饰太平罢了!
03
我们总说,对于传统文化习俗,要取其精华,要去其糟粕。
我们舍弃了许多“糟粕”,却忘记了最应该有所取舍的,“以和为贵”。
该不该“和”,是当事人之间的事情,又关“和事佬”什么事?
不是当事人,却硬要加入到别人的矛盾中,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胡乱指挥,最后得出的结论无非是:算了吧,大过年的,还是孩子,都不容易,差不多得了…
有很多场景能够轻易地引起我们的愤怒。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当你抓住了偷自己钱包的人时,旁边的人劝你:算了吧,你又没损失。
当你的手机被小孩子不小心摔碎,旁边的人劝你:难道你还要跟一个孩子计较?
当在年夜饭桌上,亲戚说了不恰当的话时,旁边的人劝你:大过年的,算了吧。
……
和事佬和事佬,和的是谁的稀泥?又平了谁的情绪?
不过是一场“和事佬”自我感动的闹剧!
04
不可否认,在矛盾中,有一个中间人进行调解对于矛盾的解决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在矛盾双方情绪不稳定时。
但,调解矛盾绝对不应该允许“和事佬”的存在!
没有经历过怎么可以轻易地替别人做出原谅?
没有了解事情全貌怎么敢轻易地说出“算了吧”?
我想问一问所谓的“和事佬”。
如果当事人是你,你会接受“和事佬”的“调解”吗?
当吃亏的人是你,你会接受“和事佬”的“算了”吗?
没有疼在自己身上,当然可以轻易说出原谅。
但问题是,“和事佬”,你凭什么替别人做出决定?
什么“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什么“孩子是女人最好的依靠”,什么“血缘是砍不断的,他们总是你的家人啊”…
面对这些对恶行的“和稀泥”行为,面对这些为恶行盖上遮羞布的“和事佬”,我只想说:去你的和事佬!
源自_暖阁闲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