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平常的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在繁华中,在废墟中,生活都在继续。
有时,我们的悲惨处境可能完全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实际情况远没那么糟,但即使是真的陷入困境,也要学会忍辱。
忍辱指不畏艰难,能够忍耐并有勇气克服困难,同时对一切,即将对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人,也不失去慈悲心。
忍辱是因为了知事情的缘起、因果、而坦然接受自己的处境,这与怯懦完全不同。忍辱中的勇气也不是来自意志力,而是来自内心的柔软和开放。在生活困难的打击下,努力不让内心变得僵硬麻木,就算在最难的时刻,也要努力保持心中的善意。
忍辱的另一层含义是容忍。
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修行有二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
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暖中生起的。
不忍心看见另一个生命的痛苦,这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进而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们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也许有人会觉得放掉这个、放掉那个,说起来容易,而实际做起来,委屈、无奈、懊悔、愧疚、惶恐、挫败的感受是那样的强烈而真实,不是自己不想摆脱,而实在是无力摆脱。
如果真是这样,也就不急于放掉什么,不要再为难自己,你已经很不开心了。有那么多烦恼忧伤痛要放在心里,你该需要一颗多么大的心哪!那么就给自己一分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的心在慢慢扩大。它很柔软、很有弹性,慢慢地,它把这个伤痕累累的自己包容进它的温柔之中。它扩大到整个房间、外面的院子、街道、行人、桥梁、城市、江海、山峰、天空、日月、星辰⋯⋯专注在那种可以无限延伸的开阔感中。当你再次睁开眼睛,你会感觉好一点。
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
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萨道。
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
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从这个角度说,嫉妒心像是探照灯,能够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着。如果我们能训练自己逐渐放松这些不满和执着,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尝试去随喜别人的功德。
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把自己不要或不看重的东西送出去,不论东西本身贵重与否,都不算清净的布施。
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的布施。
世出世间,唯有善良的心地里能开出安乐的花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