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电影资源获取方法;本文有部分剧透。
“ 3月末《昆池岩》在韩国上映,一经上映韩网就炸开了锅。预告片刚出来的时候,大家看到“韩国国产+恐怖片+伪直播”等关键词就马上给它打上了烂片的标签。但实际的观影感受却出乎预料,人们惊呼:“这样一部像样的恐怖片,真是许久未见。””
说到韩国本土的恐怖片自《哭声》与《釜山行》之后,就一直处于一种疲软的状态,虽然在其间曾上映过《苌山虎》等电影,但是网上却骂声一片。海外恐怖电影也是令人大失所望。如《安娜贝尔》和《小丑回魂》的续集、《忌日快乐》等电影更是以老套的剧情,难以get到的恐怖点被大家所诟病。恐怖电影迷们对“恐怖”已经饥渴许久,因为不知道从何时起,人们对于恐怖电影的定义,不甘心于单纯的恐怖,而是赋予了过量的符号意义。这使得恐怖片看起来像是家庭伦理片或是拷问人性的哲理片。
的确,正是由于恐怖电影特有的叙事张力与表现手法,使得这样的人性拷问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深刻。但是恐怖电影的主线还在于“恐怖”,过多的“责任”显得有些喧宾夺主。就在大家已经对“恐怖”本身失去兴趣的时候,《昆池岩》上映了。它是久违的让我在电影院听到尖叫和粗口,看到撒爆米花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的剧情很简单。一群人组成了恐怖冒险团,他们一同前往“CNN选出的世界上最恐怖的7个地方”之一的韩国“昆池岩精神病医院”进行探险。这个CNN的资料是真实的,这个精神病院也确实真实存在。而且这个精神病院确实也已经被废弃了很久,成为了许多冒险者去“探险”、“试胆量”的圣地。只可惜传闻中所说的“院长杀死了所有患者后,失心疯自杀”的桥段是假的。韩国政府曾经澄清过这件事,而且那个院长现在也活得好好的。不管传闻的真假如何,反正电影里传闻是“真的”了。
冒险团7人中,6个人前往昆池岩精神病院进行实地考察,去确认这个地方是否真的有鬼。尤其是在这个凶宅中,传得最邪乎的是402号房间。在YouTube上有好多人尝试着打开它,不但都以失败告终,而且还有很多人说看到了鬼,更有甚者居然失踪了……总之,那个房间要多邪乎就有多邪乎,所以他们决定用各类装备撬开402号的头盖骨,哦不,402号的门一探究竟。
显然,这一大窝的鬼绝对不会轻易地放过入侵者,吓唬吓唬他们哪儿能够哦,必须要将他们绳之以法,大刑伺候。毕竟恐怖电影中的“作死”行为,通常都会直接导致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看似极其无趣和老套,但是它却另辟蹊径,从技术层面上给出了新的视角。
这部电影动用了一般的家庭中能够买到的大多数摄像机。从大众的录像机,到可以轻松附着在身上的GoPro,再到壁挂式的录像机与各类稳定器不说,连最近最热门的360°相机和无人机都用上了。你可能会问,这些摄像机难道不都是电影会用到的吗?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一部“伪直播”电影,大多数网红们所使用的设备难以达到电影级别的效果,所以这些设备算不上是顶配的。而且为了增强这种直播的效果,《昆池岩》中故意加入了卡顿、雪花屏的效果,拍摄的角度也特别随意,曝光也不均匀。尤其是种类繁多的摄像机的视角范围各不相同,尤其是360°相机所拍到的场景会打破其他相机的构图,使得剪辑看起来特别不舒服。这种“不专业”的感觉,放在别的类型片中绝对是槽点,但是在它将自己定义成“直播”的时候,却变得特别合理,甚至还有些真实感。
在这里我们先穿插另外一个概念——“认同”,或者叫做“投射认同”。这里的“认同”不是“认可”的意思,粗暴点解释一下的话就是“我认为我和某人是一样的/相同的”感知方式。这种将自己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和对方获得强烈的认同感的过程,是我们在大多数观影过程中会产生的感觉。我们会把自己投射到电影中的人物身上,尤其是主人公身上。即便你今天第一次看见“他”,而且“他”只存在电影的两个小时时长中,但我们还是会为他的成功感到喜悦,为他的失败感到惋惜。
恐怖电影其实比其他电影更需要获得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假如观众没有将自己投射到电影中去,那些鬼只是粉扑的很白的小姐姐,演员们的所有尖叫听起来会十分可笑。毕竟恐怖片的背后隐藏的就是“荒诞”,如果没有认同那么将会把观众从电影中彻底抽离出去。但相反的,如果观众成功的将自己投射进去,那么每一个声响,每一束光都会变得极其可怕。
在这部人物特别多,甚至剪辑混乱的电影中,投射的难度其实非常高。所以导演机灵的给每个人物两台GoPro,一台拍着自己的脸,另一台会拍下自己的视野所看到的场景。我们一方面可以在近乎于特写的角度去观察每位人物的表情,另一方面还能与人物共享他们的“视野”。也就是说,虽然那些场面都是摄像头拍的,但是它的角度与方向是和人物同步的,因此我们间接的获得了人物的“眼睛”,我们的眼睛和他们的眼睛是“认同”的。
电影中的投射认同,可能比日常生活中的还要复杂。首先,我们很自然的会将自己投射到人物身上,但同时电影的镜头所圈定的视野也成为了我们所能看到的视野,因此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强制与镜头产生投射认同。而上述的两台GoPro将这两种投射结合在一起,这也使得我们能够在混乱中找到一丝容易理清的线条。
更有趣的是,整部电影的大多数镜头都是通过他们身上携带的GoPro,以及手上拿的各类摄像机所拍摄的。这样的拍摄会使得我们无法看全所有人,同时摄像机之间会互相暴露对方(其他摄像机)的位置。尤其是电影和直播不同的地方在于,电影不断地在隐藏摄像机以及摄像机背后的数十名工作人员,因为电影是需要通过伪装,来假装自己是真实的。但是直播本身就更加接近“真实”,它的真实就来自于不修边幅,甚至直播就是在直言“我是被拍出来的”。
在降灵仪式结束之后开始,突然多出了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如下图)。这个视角不仅可以把所有成员都拍进去,而且还不会被其他的摄像机所拍到。如果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视角,也是我们观看电影的时候习以为常的视角。但是把它拉到《昆池岩》直播的逻辑的时候,它就变得耐人寻味,甚至细思极恐。也就是说那个第三人称视角是“鬼”的视角,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观影体验在这里却让我们将自己投射到了鬼身上。
这个视角在后半部分中场合经常出现过,观众们基本上会直接略过,但如果仔细琢磨的话就变得毛骨悚然。我们再复盘分析一下这部分。队长指示负责主拍的成勋,拍下讲台词的承旭和所有成员的时候突然插进了一个镜头。这个镜头里6个人全部出境,居然连负责拍摄的成勋也在其中。也就是说,降灵仪式之后鬼真的被召唤了出来,而且它能够听见人们的话,并且能够操纵影像。最重要的是,它就站在探险团旁边监视着他们,距离非常近。
至此,如果非要对《昆池岩》做点总结,我想先说点难听的,“这部电影其实没什么深刻的含义,甚至充满了B级片的趣味”。但是呢,它没有安排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安排韩国人习以为常的爱情线,没有《哭声》与《釜山行》中伟大的父爱母爱,乃至人性的探索。即便有些人被这混乱的剪辑与陌生的镜头搞得难以适应,但它还是执着的,尽可能的勾勒出了“恐怖”。
主笔&主编&排版: 来来Lar
校勘: 小火苗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之后
回复“昆池岩”就可以得到影片资源
|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