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庄子諵譁-大宗师(3)

庄子諵譁-大宗师(3)

作者: 晓云感恩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2-07-17 21:15 被阅读0次


是庄子 不是老子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刑”就是治”,也就是管理。要长生必须先学死,这个死,就是杀的作用。为什么要长生先要学死呢?就是把心里的烦恼、杂念、胡思乱想等,通通杀光;这样一来,生命的本能才能恢复本来的长生不死。

关于心里面这些烦恼,怎么把它杀死掉呢?必须要自己来治理;每当一个思想、观念、烦恼起来的时候,自己要警觉到,这都是不好的,要把它去掉。道家后来有两句俗话,“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一个人要想得长生的话,“未死先学死”,心念一生起,就要把这个心念杀掉,那么自己生命心性的本体,就可以得到清明了。

所以杀掉自己心念的修法,就叫做刑,刑也就是杀的意思。所以,修道的人,管理自己非常严格,就像法律上的刑杀一样,去恶存善,去掉恶业,只保存善业。这是以刑为体,讲修道的作用。但是,专注在杀死自己的念头,还只是消极的,不够的;所以要“以礼为翼”。

礼是讲什么呢?是中国各代的政治哲学最高原则,是讲礼治,不用法治。礼治是注重文化的教育,全民的教育。礼不够的话,教育道德就不够,那时只好用法了,就是“以刑为体”。

“以礼为翼”,礼的真精神是自然的道德。光把自己管理得很严,以刑为体修养这个心性,也是不够的,必须要以礼为翼,了解礼的真精神。我们引用《礼记》开头第一篇的一句话“毋不敬,俨若思”,来说明礼的精神。这六个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讲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到了随时随地没有杂念,没有妄念,没有乱想,也没有恶念,随时随地对自己身心都是严肃的,这种形态就是俨若思。看起来,这个人好像在那里想一件事情,但是他没有想,因为他在静止状态;这六个字就是后世所讲的,随时在入定的状态。人到了心境永远在定境上,在清静无为的境界中,那也根本不需要管理自己了,不需像个刑法一样,去管理念头了。

所以说,光是以刑为体,还不够,必须要以礼为翼,以真正的定慧精神辅助自己;然后去处世。“以知为时”,这个知,就是智慧成就。所谓知,可以引用孔子在《易经》所讲的,“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所以圣人之道,是知进退存亡,这个知是智慧。所以得道的人,应该具备了“以知为时”,随时随地晓得自处之道,什么时候该进一步,什么时候该退一步。“以德为循”,随时在道德的行为上,知道人生的方向,自己走一条正路。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以刑为体”不能过分,过分就成了酷吏的做法,“绰乎其杀也”。注意“绰”这个字,所谓“绰乎”,是很轻松自在,并不是严刑峻法。“以礼为翼者”,是以文化的精神作辅翼,“所以行于世也”,足以永垂万世。

“以知为时者”,要知机,要知道进退存亡之时机。“不得已于事也”,事情到某一阶段,应该停止的时候,就要停止,是不得已只好这样做,也是不能不这样做。不得已有两个观念,一个观念,拿儒家来说,孔子想救世,明知道救不了的时代,他仍要去救,所以尽其一生去救;这是不得已于事也,不能不那么做。另一个观念,知道事情没有办法做,只能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就是不得已于事也。所谓知,就是两方面的应用。

“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丘,是说这个地方堆起来像山丘一样。以道德为标准,依照道德的规范,“有足者”等于圆满,达到一个圆满的标准。而“至于丘也”,树立一个很高的,像山丘一样的标准。

怎么叫做修道?“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修道人外表上看起来忙得很,“以刑为体,以礼为翼”;其实他内心什么事情都没有,很逍遥,很自在,一天到晚忙,可是像没有事一样。一般人认不清楚,“真以为勤行者也”,以为他这个人修道很努力啊!这个样子才叫做修道,这是只看外形。这一句话,就是庄子在这一篇这一段里的点题,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入世处世,日理万机,一天有一万件事那么忙,但心中无事,这就叫做无为之道。因为一切他都有一个制度,有个规范,已经弄好了。因此下面就接着说: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世界上的事情,只有正反两面,有爱好的一面,就有不喜欢的一面,没有办法全是好的。“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既然有爱好,有不爱好,两面各有一个偏见,有了偏见产生,一样一样就多了。庄子现在提出来,真正的所谓一,正反的两面,只有下面两个状况。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徒不是做徒弟,而是朋友,合在一起,跟天道相合。“其不一与人为徒”,另一个就是顺应人道的方式做法。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两样不能兼得,只有真得道了,人道是自然附带了,并不是人道做好了然后接近天道。这种得道的人,重点是了了生死,没有生死。一个得道的真人,他的生死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生跟死,是生命本源本来存在的两头现象;看起来有生有死,其实我们本有的生命,并没有死亡,也没有生出来过。“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譬如我们看这个虚空,头顶上这个自然界科学的天,夜里,这个天是黑的,天亮了仍然是这个天,所以黑夜与天明对虚空没有妨碍,而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人对生死作不了主,也无法控制生死,这个不是本命的问题。“皆物之情也”,这个身体也就是物质;被外界物质所困扰,就引起我们心理上情绪的变化,所以觉得生死非常可怕,其实没有什么可怕。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所以得了道的人,了了生死,不被物情所困,物理世界的环境,同生理的作用,引不起他情绪的变化,永远在清净中;所以他始终在天道这个境界。“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因为他的心理始终在得道的境界上,这个身体呢?“犹爱之”,不是去爱身体,是身体跟随这个道业,变好了。“而况其卓乎”!因此,得道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有卓然而独立的精神,超出于常情物理以外。

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可是一般人不知道,不认识自己生命的根本,“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 “有君”就是有一个主宰。一般人都认为这个生命以外,另有个主宰的,“为愈乎己”,比我们人高明。“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但是啊,不管你认为是否有一个东西存在,而身体还是死了,与这个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另外有一个生命存在。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对一般宗教信仰的结论。你研究生死之间,要找出什么是真实的,就很难了;要得到了那个真实的道才行,也就是真人的成就。

(他把刑律作为主体,把礼仪作为辅助,凭借智慧审时度势,以道德为处事所遵循的原则。把刑律作为主体,虽杀而犹觉宽大;把礼仪作为辅助,正是为了推行于天下;凭借智慧审时度势,不过是为了应付事物而出于无奈;以道德为处事所遵循的原则,说的是就像有脚的人都能登上山丘一样,而世人却认为只有勤行者才能达到。所以真人无心好恶,喜欢和厌恶都是一样的。真人是把万物混同为一的,一样的东西是一,不一样的东西也是一。当真人处于混同境界时,则与天道自然同游;当他混迹于芸芸众生之中时,则与世人为同类。他把天与人的关系看作是天人合一、天人不相互对立的关系,这就是真人。

人的生死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活动;就像日夜永恒的交替一样,都是自然的规律。对于自然规律,人们是无法干预的,这都是事物变化的情理。人们把天作为生命之父,而终身敬爱它,更何况派生天地的大道!人们认为国君的势力地位超过了自己,而愿意舍身效忠,更何况主宰万物的大道!)

(这段来自另一本参考书)

相关文章

  • 庄子諵譁-大宗师(1)

    大宗师第六 《大宗师》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是讲,人由出世的修养而超凡入圣,完全解脱,等于是《庄子》前三篇的总论。一...

  • 庄子諵譁-大宗师(2)

    用兵的原则 《大宗师》是讲先有出世的成就,就是所谓得道了,内圣成功了,内圣以后外王。并不是说得道的人同这个世界没有...

  • 读庄子諵譁

    欲得不得。欲失不失。得失之妙,何以参透。方知我心空,而世人心不满,他心必扰我心,如我心尽色,五彩之妙,而世心空无只...

  • 庄子諵譁-齐物论(3)

    言语是什么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

  • 庄子諵譁-养生主(3)

    独立自主的生命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

  • 庄子諵譁-逍遥游(3)

    逍遥游(3)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庄子諵譁-人世间(3)

    大使的痛苦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

  • 庄子諵譁-德充符(3)

    鲁哀公被迷住了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鲁哀公是鲁国的诸侯,问孔子说:卫国有个有名的坏蛋,名字叫...

  • 唯道集虚:从驱逐烦恼到充盈活力

    ——读《傅佩荣讲庄子》 南怀瑾在《庄子諵譁》说,人在烦恼中最好读《庄子》,可以寻得解脱,傅佩荣亦以此切入,解说《庄...

  • 【南怀瑾老师】话说人的一生

    话说人的一生 本文摘录自 《庄子諵譁》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这几句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諵譁-大宗师(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rt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