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资讯一日千里,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改变天天发生着,于个人,于企业,于国家。关于改变,或许你曾进行了多番尝试,但仍然没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许你也曾因屡遭挫折而产生自我怀疑。总之,在经历了多次无果努力后,最终,仍是在每个崭新的一天,继续重复着昨日的“故事”,尽管你心不甘情不愿。你怀着怀疑的态度点开这篇文章,希望能获得零星的启发或者丁点的帮助。那么,我非常希望能与未放弃希望未放弃自己的你共同分享我的所获。
《瞬变》这本书更深层次地分析并揭示了面对改变不可不知的三个事实,以及据实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成功改变所必须经历的三部曲。
在揭示难以改变的三个事实前,我们先来从人脑结构上分析下改变为什么如此困难。
心理学界普遍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人类大脑内部始终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运作系统。一个是情感面,属于天性本能,能够感知痛苦,获得快乐;另一个是理智面,既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又能够进行分析和思索。换言之,一个人脑,拥有两个系统,而且又相互独立;既然相互独立,那也就意味着两个系统之间既会有冲突,也会有和谐。此外,心理学上还有一个观点: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就是人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来控制自己的大脑。注意,这里是“可以”,也就是说人有控制自己大脑的能力,但同时还暗含另一层意思,即人有时也会出现无法控制自己大脑的情况。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改变之艰难似乎有所理解。那么,面对一个人脑两个系统的客观事实,我们就无计可施了吗?非也。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本书由此展开,进行深入分析。书中将人的理智面比作骑象人,将人的情感面比作大象,将二者关系进行类比,既形象又贴切。进而引出改变不常为人所知的三个事实。
第一,看似顽固抗拒,实则方向不明。
大象为何不听骑象人的话,是因为骑象人没有给它指出明确的前进方向,导致大象如无头苍蝇一般,只好到处乱窜。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什么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想改变,必须先给出具体明确的清晰方向。只有骑象人指明了方向,大象才能知道往哪走。
对于如何指挥骑象人给出方向,书中给出了三个方法: 找到亮点,制定关键举措,指明目标。
首先,找到亮点。寻找成功的他人的亮点,而非过度分析自己的问题,让这些亮点重新燃起自己的希望,同时也照亮通往改变的行动路线。过度分析,只会令自己丧失信心,决策瘫痪,原地踏步。而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向优秀的成功的同伴或他人学习,学习他们的闪光点,择善而从,最终为我所用。比如,学习写作,与其闭门造车,不如敞开交流。
其次,制定关键举措。方向不明是改变的大敌。想要成功改变,就必须把模糊不清的目标转化成具体实在的行为。想改变,但是不知道如何成功实现改变。当今社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和诱惑,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牵扯到四面八方。为了成功改变,我们必须制定清晰的明确的具体的方向及实施步骤。只有足够具体足够明确,我们才能按部就班地轻松实施。就像出海航行的船只一样,在抵达海岸之前,中途在哪些港口停靠,风暴来时如何应对等等,都必须有明确的关键举措。
最后,指明目标。光有亮点和举措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否则,如同漫无目的地航行一样,无论在海上行驶多日,终会因没有明确目的地导致永远也无法抵达成功彼岸。
第二,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或听到一些“既勤奋又懒惰”的人,抱怨自己很努力却没什么收获的例子。他们也常常困惑,明明已经很克制自己,很自律很坚持了,可还是没有实质上的改变。改变意味着要修改已有的习惯动作,而这通常需要消耗很多的自制力。然而,自制力,事实上是可耗尽的有限资源。自制力,就像精神肌肉,用久了会疲劳。当自制力耗尽,也意味着巨大改变所需的精神力量也被耗尽了。因此,这就导致了虽已精疲力尽,但仍然没看到实质的改变。
那对于此种情况,如何激励心中的大象,让其听从骑象人的指挥呢。书中同样给出了三个建议:找到感觉,缩小改变幅度,影响他人。
首先,找到感觉。想要推动改变,必须先找到感觉。感觉一到,改变就接踵而来。改变与人的行为有关,但是人要想改变行为,除了认识到位外,还要产生情感认同。就像谈恋爱时,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TA哪哪都好,可我就是没感觉; 即便名义上能接受他,内心也很难接纳TA。还有一个例子,给一个人讲多少次大海知识,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来得深刻。这里所说的都是感觉的重要性。
其次,缩小改变幅度。当下,大多数人都很浮躁,处处充斥着“快餐文化”,很容易催生出急于求成的心理。可是有一个事实“欲速则不达”却常常被人所忽略。没有即刻见到改变效果,就灰心泄气,甚至断然放弃。除了要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外,还要学会给自己适当调整合适的改变幅度。比如,刚开始,可以将改变调到可以轻松取胜的程度,那样就可以顺利完成。通过实现小的改变,来给自己“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希望;当信心树立起来,习惯渐渐养成后,可以再给自己设置稍有难度的阶梯挑战。
最后,影响他人。当你把新认同感与持之以恒的成长心态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来惊人的结果。要让人成长,要影响他人,就得这么做。人们最渴望的是理解。没有什么比获得理解更能让人高兴了;同样,也没有什么比给予理解更能影响别人了。因此,从情感层面获得认同感或给予他人认同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三,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
人们往往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人的确可以发挥一些主动能动性,但那毕竟有限。经调查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低估环境的巨大能量。因此,要想改变,应当给自己营造一个有利改变的路径。
营造路径的方法有四种:调整环境,培养习惯,召集同伴,坚持改变。
首先,调整环境。通过设定特定环境,使得不受欢迎的行为更难出现,甚至彻底绝迹。比如,飞机上为无烟机舱,也就没有乘客冒着被赶下飞机,被人谩骂的风险去公然抽烟引发公愤。火车站设有吸烟室,想抽烟的旅客就会自觉避开公共场合走向吸烟区吸烟。所以,才有了“思维影响人,环境造就人”这一俗语。
其次,培养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驾驶系统,形成习惯后便可以毫不费力地加速完成任务。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长久的。习惯成自然,即习惯久了就成了自然,就像天性一样,成为人自身的一部分,不费吹飞之力,就能坚持下去。
第三,召集同伴。行为在个人层面和团体层面都是具有传染性的。借助同伴的影响,培养认同感,达到改变目的。改变的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孤单的。因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伴同行,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最为我们熟悉的例子就是每年的“考研大军”了。考研,道阻且长,一个人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喊上同学,叫来朋友,一起努力,相互勉励,共同前行。
最后,坚持改变。下决心改变,是在某一时刻;可是,实现改变,却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无论如何,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循序渐进的习惯养成,更需要细水长流的不断坚持。在改变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困难,但那都是通向成功的垫脚石。
所以,改变其实只需三步,指挥骑象人,激励大象,营造路径。你get到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