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晴
在股吧溜达,时不时遇到各色高人,这些高人不仅懂理财知识,有的诗词歌赋也很有造诣,有的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功底厚实,前几天就遇到一位,让我学习到一个新词:蚍蜉撼树,记录之。
拼音pí fú hàn shù,汉语成语,出自唐·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后来,人们便把诗中“蚍蜉撼大树”简化为“蚍蜉撼树”。
蚍蜉:一种大蚂蚁;撼:摇动。蚍蜉撼树比喻力量本来很微弱,而又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该成语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属于主谓式,含贬义。作宾语时常跟“像”、“如”、“是”等配合运用。
成语典故: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写得好,诗也写得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那时,李白和杜甫刚刚去世几十年,有些人对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作品横加批评。韩愈不同意,专写了一首诗给他的朋友张籍,表明他的态度。
诗中有这么几句说的是:“李白、杜甫的诗文存在于世,光彩照人不可泯灭;哪知道却会有那么一群无知而又愚蠢的人,竟然以种种借口对他们进行诽谤。这就像是小小的蚍蜉想动摇参天的大树,可笑太不自量力了。”韩愈赞颂李白、杜甫的诗气势雄伟,明艳夺目;把李杜的批评者比作蚍蜉,认为他们对李杜的批评诋毁如同蚂蚁摇晃大树一样,丝毫不能动摇李杜的地位,反而愈发显现出自身的渺小可笑。这个成语告诉人们要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这个成语让我想起熟悉的“螳臂当车”,也是比喻力量很小而妄图阻挡巨大车轮的前进,两者都有极小的力量而要动摇、阻挡巨大事物的意思,但意义上有区别:“螳臂当车”偏重在自取灭·亡,“蚍蜉撼树”偏重在不自量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