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收藏是一种薪尽火传的文化活动,如生命之火,生生不息地延续着历史的基因,更承担着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随着水流云去,代代更迭,历史的沧桑于今成谜。而收藏家们凭借着他们的丹心与慧眼,紧紧抓住文物这根历史的链条,在雪泥鸿爪中引领着我们去拨开迷雾,再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文明之光。
“梅泽涉猎,始凿井盐”,千年盐都因利聚人,因人成邑,盐业使自贡成为“富庶甲于巴蜀”的“川省精华之地”。这里不但是资本主义手工业最早的萌芽之地,更是长江文化东渐与中原文化南移的交汇之地。浓郁的文化积淀,滋养了深厚的本土文明,也造就了一代代卓有成就的收藏家,杨源先生就是当代中的佼佼者。
完整的收藏人生
现年60岁的杨源出生于一个家学渊源的世家,曾祖父是清代贡士,祖父是富庶且乐善好施的船舶经营主,父亲亦学识渊博。聪颖的杨源在家庭的熏陶下,博闻强记,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是个特别有心的孩子,幼年时与伙伴们一起玩耍的香烟盒、糖果纸、火花等都被他收集起来,从小学到高中的成绩单也一张不少的存着,显示出他浓烈的收藏兴趣。从蜀光中学高中毕业后,他卷入上山下乡的历史洪流中,回城后在盐业钻井大队先后当过工人,任过分厂厂长。在恪尽职守的工作之余,他把业余爱好投向了情有独钟的收藏。1980年国庆节,他来到檀木林街市邮电局,掏出兜里仅有的两元钱买了一些低面值的邮票,从此正式开始踏上了收藏的道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说:“激情是收藏家的测泉杖,有了它,就能发现新的泉源。”随着时间和经验的丰富,他的藏品不仅有邮票、历代钱币、精美的瓷器、各种杂件,而且有独具特色的反映自贡发展史的徽章、信札及盐务票据。91年,他离开单位,在檀木林开办了一家古董店——“华源斋”,成为专事收藏、鉴定的职业古玩商。
杨源收藏的字画宝剑锋从磨砺出
艺术品及艺术品市场的特性决定了收藏家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审美和鉴别能力。这是一个长期学习、不断增进修养和互动的过程。为此,他自费读完了无锡书法艺专。为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先后订阅了《文物》、《文物与考古》、《中国钱币》、《中国收藏》等多种杂志,大量阅读著名鉴定家史树青、耿宝昌等的理论专著,结合自身收藏实际进行研究。同时,他还四处交流求师,先后到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受到省内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袁愈高、张建等人的指导,使自己的文物鉴定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经过多年研究,深入思考,诚实请教,一读书二读物三对比,如此反复锤炼,功夫不负有心人,练就出一身好本事,一双好眼睛。96年,他参加了四川瀚海的第一次拍卖会,在预展会上,他拿出一件藏品与大家交流学习,这是一块雕工极为精美的乾隆时期的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牌,这件杰作受到收藏界众多专家藏友的称道。他对瓷器、玉器的独特见解更得到了乔德光(故宫博物院顾问、北京瀚海艺术品拍卖公司常务顾问、四川文物总店顾问、全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古陶瓷鉴藏家)的高度评价,赞扬他是四川收藏界的年轻后辈中是最优秀的鉴定家。从而奠定了他在整个四川古玩界的地位。“十年磨一剑,其锋谁与争?”如今的他已是中国收藏协会会员、四川收藏协会会员、四川省文物考古咨询师,自贡市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鉴定委员会主任、自流井区政协委员、贡井区政府特聘的盐文化专家。
盐文化的保护神
作为从自贡本土人,杨源总有一种无法言传的家乡情怀和故乡情结。他常说:“越是地方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1990年,他开始了对本土文化的专题收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三枚制作于三、四十年代反映自贡抗战史的徽章:一枚是1939年10月的自贡防护团证章,一枚是消防技术培训班证章;一枚是防空复员纪念章。这三枚证章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为此他通过大量查证资料,了解了这三枚章的历史。从此,他走上了收藏自贡徽章的道路,寻觅的足迹遍布川云交接、古盐道深处、釜溪河谷……
杨源收藏的徽章如今,他收藏着300多枚记录自贡历史的徽章,这些徽章记录着自贡从大盐场到抗日战争直到建市至今的历史,有反映自贡民国时期自流井盐崖股份有限公司职员证章、西场盐工识字班毕业证章、自贡市青年工人服务社社员章、荣县合作讲习所证章、侵华日军空袭我市系列徽章、公私金融方面如富昌美钱号、永通银号、财政部川康盐务局工程处“闸工”证章,以及五十年代的许多证章等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收藏的反映自贡抗日战争历史的8枚系列徽章。为了解每一枚徽章的来龙去脉,他先后查阅各种行业史志50多部。筹备编印了《读盐都徽章,叙家乡故事》。
杨源收藏的信札引筒不仅如此,只要是关系到自贡历史的,他都尽纳藏中。多年来他收藏了自贡市盐业四大家族之首王德谦的总管杨夫纠的家书信札共计220封,这些信札详尽地记录了自贡、重庆盐业金融史的兴衰及政治、军事状况,对全面了解自贡盐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悉心收藏了100多份盐务票据,其中最重要的,也是现在唯一发现的一份记载着燊海井股份分配情况的抄件,成为研究自贡盐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这些徽章、信札、盐务票据,分别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自贡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历史,对研究自贡的发展史有着不可替代的实物佐证资料的作用。近年来,他主要致力于井盐文化研究,著书立说。其收藏的井盐契约入拍央视四台《国宝档案》栏目;因对井盐契约收藏研究,被邀为央视十台《探索发现》陕商寻踪(三)走马西南嘉宾参与拍摄;与自贡市档案局联合出版《自贡市盐业历史档案·契约卷》;任《百年自贡商会》编辑;自己著有《自贡盐商杨氏家族信札选》。多个系列藏品多次被《自贡日报》、《自贡晚报》、川南四地晚报整版报道,载入《今日晚报》(自贡晚报)本土艺术人物之六,在全国及市的报刋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杨源撰写的文章收藏的逸闻趣事
杨源靠着对收藏的执着追求和一股犟劲努力寻觅着这些历史的遗珍,凭借着他的慧眼,一次次地挽回了被淹没在红尘中的美品。其中三次“塑料”事件最令人称奇。第一次是1993年,在一个文物市场地摊上,卖家拿着一枚塑料戒指叫卖,他反复看了又看,觉得应该不是塑料制品,但其同行都对他的走眼嗤之以鼻,连卖家都笑话他。但他却坚持自己的见解买下了这枚“塑料”戒指。后经省专家证实,这枚所谓的“塑料”戒指其是煤精。 煤精又称煤玉、黑碳石、黑宝石等,是褐煤的一个变种,为古代柞、桦、松、柏等硬木变成,夹杂于一般煤层中间,主要成分是碳并含氢和氧。为不透明,光泽强的黑色有机宝石。
第二次是在1994年,在外省的一个文物市场,他看见了一个雕刻得非常精美的一个工艺小饰品,通体艳红,呈圆型,雕的是一艘船和几个古代高士人物。刀法流畅爽利,图案毫发毕现,神形俱备,有呼之欲出之感,其包浆艳红锃亮。卖家告诉他是红色的塑料制品,但他却认为塑料不应该焕发出油润的光彩。便以高出塑料多倍的价格买下了,经过考证,这是一个清代的核雕。提起核雕,首先想到的就是魏学洢的《核舟记》,文中讲述的明代天启年间常熟艺人王叔远在一枚小桃核上雕刻出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核雕也属微雕。这种在小“核”上施展技艺的民间工艺品,被人们赞誉为“鬼工神技”。早在明代,核雕就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如今更是藏家的新宠。
第三次是在2002年,在自贡桓侯宫文物交易市场,一个中年人拿着一个笔筒向他请教材质,杨源告诉他这是一个象牙笔筒。中年人不大相信,便四处咨询,结果所有的店家有都准确地告诉他这是一个塑料笔筒。结果这个中年人就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杨源。其实,这是一个造型优美,雕工细腻的清代象牙笔筒。笔筒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珍爱之物,这件笔筒以高雅清新的意境,娴熟的技艺,高超的刻工,传神的人物刻画,描绘出一幅太平盛世民间闲逸多彩的庭院生活,极具观赏价值,是象牙雕刻中的精品。
还有一次,他在自贡郊区碰到一个农民,说自己家有一枚民国建设银行纸币,杨源挺纳闷儿,建设银行是解放后才有的啊,怎么会是民国?便没理睬。农民急了,急匆匆从家里拿出来让他鉴定,杨源一看,果然是民国四川建设银行的。他如获至宝,因为这是连《四川钱币图目》也没有收录的珍稀纸币,最重要的是出现在自贡,那一定与自贡历史有关。然而回家后遍查资料却不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四川经融志》上查到了这枚纸币的来源,原来是四川军阀唐式遵创建的银行,总行设在重庆陕西路58号。后来经不住一个朋友的软磨硬泡,硬给买了去。从此他便觉得象失了一块心头肉般地难受,终于赶到成都高价从朋友手中买回,从此相伴至今。
抓住历史的链条
艺术品是文化遗产的精华,是历史文明的点睛之笔。收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得到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它以纯朴、高雅的艺术形式带给人美的感受以及大爱的精神。杨源曾深有感触地说:“在我眼里,一件艺术藏品,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凝固了的历史,决不能因此在我们的手里毁损,我们就是那个抓住历史的链条的人,有责任让文物代代传承有序地流传下去。”在收藏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在鱼龙混杂、真伪莫辨的市场背后,如何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时时地挑战着每一位收藏者和鉴定家的眼力。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某些品行不端的专家也昧着良心“指鹿为马”。杨源却固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凭自己的正直的秉性、高尚的人格而直言不讳。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中曾这样赞美收藏家:“很多传记文献都对收藏家们的故事施以重墨,只要一提到成功的收藏家,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他们拥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鉴赏力。”的确,在杨源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儒雅的商人,一个具有艺术品位的渊博学者,一个对本土文化保护、整理的收藏家。
右一为杨源注:本文为我原创并发表过的文章,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