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车轮匆匆走过岁月幽深的路口,寒来暑往,不经意间又是一度花开花谢。忙碌的间隙,悠忽发现枝头的叶子早已悄然转换了色彩,由初生的嫩黄变得油亮葱绿。路上行人匆匆,手提袋里装满了珍珠白的米,油亮红的蜜枣,黄绿色的粽叶。哦,原来是端午节到了。于是,心里便回想起那时的端午了。
那时,端午临近时母亲总会提前做准备。初三初四,蒸花卷,擦凉粉。并嘱咐我们去树林里折树枝插在大门上,搭在房檐上。我也会别出心裁的折来一些桦树的好看枝条,找个罐头瓶装上清水,放在面柜上,然后再挂上香包。再折一些好看的水羞羞花,鸽子嘴,配上好看的冰草叶子,找个小瓶子插起来。让节日看上去更有色彩。
初五早晨母亲便早早起来烙韭菜盒子,煮鸡蛋,等我们起床时她早已收拾好了一切。
而对于我们来说,过端午最快乐的不是能吃好东西,而是因为我们也可以像大人一样,做个自己喜欢的家,过一过自己的小日子。
每当端午临近,几个小伙伴就商量着在哪里搭房子,怎么过节,谁拿锅,谁拿碗。一切商量好了就着手准备,去树林子里选一块干净干爽的地方,把从家里拿出去的木头按人字形绑好栽在挖好的土坑里,前后各两组,上面搭一根横杆,再把大篷布盖上去,为防止下雨上面还盖上去一层塑料不,然后四周再用土覆盖压好就算把帐房搭好了。
再找一些纤维袋子,去草垛上装一些麦草做床垫,再从家里拿个褥子和被子枕头,睡觉的地方解决了。
根据提前分配好的任务,每个人都把锅碗瓢盆都拿来了,也有小伙伴拿来了家里的馍馍,炒的菜,油盐酱醋。一应准备齐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家就算正式造好了。
也许是我们的童年过于单调,我们的父母也不会反对我们去在外面搭帐房过夜。也许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事都是那样的简单,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最好的爱护方式。老得存,桂莲子,灶灶,老尕奎,还有我们姊妹三人是最好的玩伴。我们在搭好的房子里自己做饭,像模像样的学着妈妈平时做的样子,自己也体会着过日子的滋味。但那时体会到的也只有快乐,因为这样的日子也只有短短三五天,过完端午家人就要求我们拆了帐房回家了。
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无论大人孩子都已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大人们从来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减免节日,每个节日对于他们来说都值得付出满腔热忱去迎接。在他们看来,老祖宗留下这些规程,就是为了让他们去传承,没有人去追问这样做的来由和意义,因此他们显得简单而幸福。物质的匮乏没有消减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苦,而是终有一天会变的美好的希望。而孩子们也始终相信日子一直会这样简单美好,父母给予我们的也会一如既往。
每当回到这个养育我长大的村庄,内心就会变得安宁。往事一桩桩浮上心头,那些留存在记忆深处的人也会轻轻扣开门扉翩然而至。时光流逝,我们再也寻不见当年一块玩泥巴的小伙伴,每个人都被生活的另一股洪流吞没,每个人都埋在自己的一大堆事情里,埋的暗无天日。偌大的林子里绿草如茵,雀鸟歌唱。安静的村庄里只有几缕淡淡的炊烟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太多的人选择离开这片富含养分的土地,把根扎进了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再也没有人为端午的房檐搭上一片绿色,再也没有孩童为大红的面柜插上一束神仙不落地的柳条。也没有大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露宿在外,体验一回自己的日子。
小河的流水潺潺,静静的讲述着村庄自己的故事。树木一天天长大,林子一天天安静,只有花儿静静的开,静静的败。柳叶翻飞在风里的小手,召唤着离乡的游子,家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