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陕西关中农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进入腊月就能感受到年的味道了。随着日子一天天靠近,年味就越来越浓厚。我常常在心里倒数着日子,因为过年能穿新衣服,吃美食,还能和大人们一起出门四处游玩,这些是我儿时最大的快乐。
腊月中旬,父母就开始购置年货。布料、年画、蔬菜、肉食、糖果、瓜子、核桃、柿子饼等等,这些都是必买的。在过去那个年代,只有到了过年每家每户才会进行这么一次大规模的采购。对于孩子们来说,到镇上或是县城购年货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一来可以玩耍,看看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二来也可以美美过上一回嘴瘾,吃家乡的美味——热腾腾的时辰包子、醪糟鸡蛋汤、油糕、荞面活络、油泼扯面等,还有凉粉、凉皮、牛舌头烧饼……
按照家乡习俗,腊月二十三开始打扫房屋,我和姐姐哥哥们会陪着父母一起收拾、打扫屋子,把家里能搬动的物品都搬到前、后院,然后将屋子的灰尘一扫而光、常用的物品被抹洗的干干净净。冬日里的阳光照在后院的墙上,洒在身上,感到浑身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就这样静静地望着太阳从头顶缓缓溜向西边……
那些年着实忙累了父母,因为家里孩子多,吃饭的嘴就多了。过了腊月二十五直到除夕夜,父母就陆续开始为年上蒸馍、蒸包子、搭油锅、包饺子……乡里人给亲戚拜年都是拿着各式各样的花馍上门的,只是蒸馍一项活计就得花上三天的功夫。常常是我们都睡过一觉醒来,父母还在厨房里熬夜忙碌着,赶在除夕夜来临之前,将所有伙食准备好。
母亲会亲手给我们姐弟每人做一身过年穿的新衣服和一双新棉鞋,站在缝纫机旁焦急等待母亲做好衣服的场景依然印象深刻。母亲总是会为我做一双特别漂亮的“八眼窝窝”,家乡人把这种用手工做的棉鞋称为“窝窝”,用浆糊把多层布料粘贴后,再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纳成鞋底,“窝窝”的面是用夹裹着厚厚棉花的面料做成的,穿上后感觉特别暖和。“八眼窝窝”则比一般的“窝窝”多了八个可以用来穿鞋带的“眼”,做工更为考究。父亲会在年跟前给我买一顶鸭舌帽,这样一来,全身就能是新的了。
在除夕这天打扫完家里的卫生,贴好春联,挂上灯笼。除夕夜里一家人围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吃饺子,享受着年带给我们的幸福时光。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村道里便四处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光彩夺目的烟花照亮了村庄的夜空,新的一年在人们的美好期盼和祝福中如约而至!大年初一一大早,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新鞋,四处游玩。男孩子们放鞭炮,女孩子们玩游戏,热闹快乐的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算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姐姐哥哥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常年和父母分居。对于我们来说,现在的年少了曾有的热闹,大家更多的是感受这来之不易的家族团圆,享受浓浓的亲情。父母心里最大的期盼就是儿女回家,而儿女们心里想的就是——回家过年,过年回家!珍惜和父母相聚的光阴,给他们讲讲自己的生活,陪他们在一起做家务活,这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二零二零的年关近了,虽然没有了过去的那种浓浓的年味,但至少对年的美好回忆一直留在我的心底。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看着一个个带着笑容的脸庞;乡亲们相聚在村道里讨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来年的生活愿景;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围在大人们身边跑来跑去,互相嬉戏;隆冬时节欣赏着雪景,听着踏在雪地上时发出的“咯吱”声,和亲人一起说说笑笑地去拜亲访友;各家各户都在享受美食带来的满足和快乐……好久没有经历这种即平常又热切的生活场景了,不禁些许落寞尽上心头。
“过年好!”这可是儿时过年人们常用的问候语。是的,过年好,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也该好好歇息一下,享受生活给予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