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两种人。
一种人特别关注学业、事业,对成功有强烈的渴求,性格要强,希望比别人强,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金钱、地位等功利性目标上,而且希望自己取得优势之处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赏。
另一种人不那么在意学业、事业、金钱、地位等等功利性目标,而是享受生活中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心无大志,不求上进,甚至对工作都不怎么尽心。大体上,这是两种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功利性和幸福性。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水平差不了多少,在金钱和地位上比其他人获得的多的人,不一定是水平高,而是他在精力投入到了这个方面。有人喜欢去追逐功利性目标,有的人不喜欢直接去追逐功利性目标,也有的人在彷徨,既想达成功利性目标,又不舍得放弃享受。
这其中,性格因素作用很大。同一个人也可能在这一阶段追求功利性目标,另一个阶段追求幸福性目标。例如,学生时代和后学生时代、青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再如,学生考前和考后。
一方面我们会看到正统的教科书或者舆论会让我们奋斗、拼搏,另一方面时尚杂志、商家等又会告诉我们要享受生活。实际上,功利性和幸福性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一个人只追求功利性目标,那他不一定真的能达成功利性目标,因为成功归结于许多因素,并不仅仅归结于直接的全力的追求,所以人们才会说“做人不能太功利”。
但是,如果只追求享受,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全民放松这也是一个国家不能出现的局面。
所以,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有时还难以区分并互相转化。比如,人们追求功利性目标有时候是为了幸福性目标,功利性目标的实现有助于达成幸福性目标。如一个学生通过发奋读书谋得好职位,可以更好地与家人享受生活。也有的时候,原本不怎么功利的人受到外界刺激,可能转变成功利性的人。例如受到有权势人欺负的孩子可能会转成想成为有权势的人。也有的人,将生活的享受也当成功利性目标一定要向人炫耀其衣食住行的价格。
二者应该兼顾,相互促进,相互平衡。幸福性行为可以为功利性行为提供精神内涵。功利性行为可以为幸福性目标提供物质保障。在社会整体氛围比较浮躁的环境下,外界容易以人的功利性成就来衡量一个人。所以,人们容易过于追求功利性目标。
而如果只追求功利性目标,有两个弊端:一是容易迷失自我,因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功利追求会让人烦躁不安;二是容易让人追求短期效益,不会踏实做人做事,造成“江郎才尽”、眼高手低等现象。
所以人应该以幸福性目标为根本目标,充实内心,提高修养,善待他人,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在心态上要做到怡然,因为追求幸福的需要而去追求功利性目标,而不是为了功利性目标而功利。
在追求功利性目标时应低调,同时出于爱好和爱心。不能因为自己追求功利性目标而贬低、打压他人,不能张扬。
成功的因素很多,应当并非仅仅因为自己想出人头地、想博得金钱高位,而是会将自己的目标与他人的目标融合的。不然,如果不是为了高尚一点的理想,也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会感觉不到幸福。
何况幸福性活动能直接带来幸福,而功利性活动却未必能间接带来幸福。人们常说的“平淡是真”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许多幸福是一直存在着需要发现的,而不是去苦苦追求的结果。
所以,最理想的模式是,一个人感兴趣的能给他和他人带来幸福的事情同时也能保证他的功利性福利,比如,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且对社会有意义的课题的教授。不过,在当前阶段下,可能相当一部分人工作只是为了糊口,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