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个段子,一个老板问他的员工:15年前我15岁,那么15年后我是多少岁?
员工丝毫不犹豫地回答:30岁。
Ok,好吧,员工被劝退了。
这个段子很简单,问题也很好回答。
但这里面的问题很有意思。问题的答案需要通过第一句话得出:老板现在老板现在的年龄。然后利用自己刚刚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老板如今的年龄再加上‘15年后’这个条件,得出最终的答案。
思考前后两层紧密连接,而且都运用了同一个算法:加法。但后一层的思考需要前一层的思考结果为铺垫,如果没有前一层的结果,那么面对后一层,就会束手无策。
这两个思考层面前后相差的时间很短,就是思考完A,直接利用A来思考B。
那如果加上一个条件呢?
比如说把两层逻辑之间的时间给拉长,也就是在思考完A后,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处理完其他事情后再回来思考B(类似于c语言的中断),那我们是否能得出一样的结果呢?
答案是肯定的。
那就可以归纳为:我们当下的思考需要过往思考过程以及思考的结果为铺垫。
正如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边描述的:我们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
1967年弗拉威尔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之后人们对于元认知能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李笑来老师给出的定义是:人类能将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称为元认知能力。
对元认知能力运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复盘。
复盘,围棋术语,也称“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
复盘,也是贸易术语,通常用于项目或活动结束后,对已经进行的项目进行回顾,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
在股市市场中,复盘就是股市收盘后再静态的看一遍市场,良好的复盘是股民投资股票指数的必备条件。
这一点非常像在我们上学过程中,老师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考试时,做完题一定不要无所事事,要把卷子再检查一遍。
元认知能力,对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李笑来老师说,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但我们通常情况下就会把你的大脑当成你,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越强,那么你的大脑代表“你”的程度就越低。
元认知能力,通过刻意练习可以获得,比如说:记日记。
曾国藩曾经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断断续续,偶尔记录。并且写的大部分是流水账,一天的事情记了一句话,比如说今天办了什么事,跟谁吃了饭。
有一次,他向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要他每天记日记。曾国藩之前记过,他觉得并没有什么用。
其实不是记日记没用,而是记日记的方式有问题,日记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比如说自己当天的功与过,以及改正的方法。
后来,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开始记日记,此生没有中断。
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让自己一点点的进步。
吾日三省吾身,李笑来老师说,人类因为有了反思的能力,才最终创造了语言文字,有了逻辑思考能力,才成为了地球上最伟大的物种。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