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读书
给掉落的牙齿筑一座“齿冢”

给掉落的牙齿筑一座“齿冢”

作者: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 来源:发表于2021-08-03 00:04 被阅读0次

    闲览古人,冷不丁看见宋代诗人林景熙笔下有“一觞复一觞,颓然两衰齿”之句,亲切之情,陡然而来。就像一个讨饭的穷小子,受尽白眼,某天却迎来一句笑吟吟的“你好”。盖笔者的口腔里,也有两颗“衰齿”在捣乱,松动已然很厉害也很长时间了,就是舍不得彻底脱落,弄得你很是别扭,大半年里就这么彼此耗着。

    去牙科医院?那不是笔者的习惯。大半辈子一来,除了去看望他人,自个儿因病患什么的前往诊所都极少。谢天谢地,大病痛没有;小毛病呢?扛呗。风雨半世纪,对老天爷不知是该怨恨还是该感谢——脑瓜子比人明显笨,死不开窍;体质却比一般人强,跟头驴似地。

    圣人老子曾经有位老师叫常枞。常枞的“最后一课”是,临终时张口让弟子看。看嘛呢?让弟子明白“舌存齿亡”的道理,“齿坚于舌而先蔽,舌柔于齿而常存”。后来老子在《道德经》里,写下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样的感悟。以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天下最硬的不是牙齿而是舌头,因为后者知道以柔克刚的道理呢。

    汉语里的成语绝大部分由古人创造,但当代也有,“武装到牙齿”差不多算一个吧。

    《左传》里有个典故:齐景公有个小儿子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小儿跌到那是常事,不算个甚,问题是,跌到时绳子一紧,把齐景公的两颗门牙硬生生拉折了。这就是“孺子牛”的故事。许多人都可以随口吟出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却不知道“孺子牛”的背后暗藏的伤痛。

    留意《双齿冢诗》的大概也不多。清光绪八年(1882),六十一岁的诗人俞樾(国学大师俞平伯的曾祖父)开始掉牙了,他将自家落齿与珍藏十五年的爱妻的牙齿收存在一起,埋而葬之,并撰《双齿冢志铭》记下其事:“内子姚夫人遗有堕齿一,藏之至今,十有五年矣。余去年亦堕一齿,乃合而厝之俞楼之后,文石亭之前。”又作《双齿冢诗》:“他日好留蓬颗在,当年同咬菜根来。残齿零落存无几,尽拟相从到右台。”杭州右台山,是俞樾在埋葬夫人的地方。他在夫人的坟墓的左面营造自己生坟,并于山中筑建了右台仙馆,并把姚夫人所居住的旧室名“茶香室”三字题在卧室中,以此寄托哀思。

    “蓬颗”原指长有蓬草的土块。借指坟上长草的土块,亦借指坟头。“双齿冢诗”的意思是,从现在掉落第一颗牙齿开始,我要把它们收罗归置好,以备将来自己死后,这些掉落的牙齿要与妻子生前掉落的牙齿共同埋葬在一起,这个坟冢就叫“双齿冢”。这些牙齿就是我与亡妻在一起时,共历风雨,同嚼草根的见证。我现在尚在嘴里的牙齿已经不多了,多多少少尽可由它。对了,这座“双齿冢”就建在我与妻子的坟墓旁边即杭州右台山。

    而敝乡(山西晋南)有关牙齿的习俗是这样的:小孩子一般从四五岁开始换牙(至十二岁差不多结束),此前的牙谓之乳牙,掉落后家人会把它们埋在“滴檐疙窝”里或扔到厦屋的房顶上,具体说道有待进一步考究,但目的是希望自家孩子完成好换牙的过程,且新长出一口好牙。而人至老境的掉牙呢则须一一保存,它们将来是要与死后的主人一同装进棺材的,也算“全尸”的一部分吧,“叶落归根,死要全尸”嘛。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牙齿也开始掉落,诗人心情黯然,遂写了一首《齿落辞》。原诗较长,最后的一部分是——“君何嗟嗟,独不闻诸道经:我身非我有也,盖天地之委形;君何嗟嗟,又不闻诸佛说: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由是而言,君何有焉?所宜委百骸而顺万化,胡为乎嗟嗟于一牙一齿之间。吾应曰:吾过矣,尔之言然。”

    译为白话:对着掉落的牙齿,诗人很是留恋不舍。落齿便说:你不开心个啥子呢,道书里不是说了嘛——一个人的肢体并不属其所有,只是天地租给你的一副形骸罢了,原本就不是你的呀,既然如此,何必如的怅然?佛家也说,是身如浮云,须臾便灭失。那牙齿随着你渐老而掉落,那不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么。白居易听罢,想通了,对牙齿说:嗯,是我钻牛角尖了,白活了这大,你说的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掉落的牙齿筑一座“齿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rd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