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为了孝敬蔡太师,便于太师生日上送了一大担礼物。不料,太师格外开恩,破格赐他五品提刑官,西门庆由此而混迹官场,展开了人生中的又一波高丨潮丨。
当西门庆升官的消息传到清河县的时候,书上写道:“谁人不来趋附?送礼庆贺,人来人去,一日不断头。”
来送礼的人,一天到晚,从天亮送到天黑,把西门家的门槛都要踏破了!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来拍西门庆马屁。什么样的人都有,上自官贵,下至**,都蜂拥而至,跑来巴结西门庆。
这些人,其实都是西门庆巴结蔡太师的翻版!
西门庆,就是地方上的“小蔡太师”,而那些人,则是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西门庆”。
今天,我们就只先说说“官场上”的那些人是如何巴结西门庆的。至于“民间”的那些人,下回再说。
先说夏提刑。
夏提刑本是行伍出身,虽然官大,但没啥根基,底子薄,即没攒多少钱。估计应该是个大老粗。
夏提刑是正的,比西门庆这个副提刑略高。
可他却第一个跑来巴结西门庆。因为西门庆钱多啊,以前在和西门庆打交道时,得了不少好处的。现在又成同事了,当然要来。
夏提刑送了西门庆20名排军,为西门庆出门时喝道,前呼后拥,以壮西门庆的威风。在夏提刑的带头示范作用下,所有的衙门同僚具公礼来贺。不送也得送。
夏提刑尽着自己最大的能力,帮着西门庆最大限度的捞好处。
地方上有两个退了休的老太监,一个姓薛,一个姓刘,都很有钱。夏提刑就伙同周守备(边防军官),宰这两个老太监的羊子。
两个老太监为西门庆送上了厚礼,酒席上,夏提刑倚仗他刑官之名道:“今日是你西门老爹加官进禄的好日子,又是弄璋之喜……”
把两个老太监说懵了。都问:“怎的是弄璋之喜?”
夏提刑道:“就是西门大人的公子满月之辰,我们同僚都送了礼,庆贺了的!”
意思就是:升官和儿子满月是两件事,要送两次礼的。
啊?薛太监只好说:“这等——”又向刘太监道:“咱们明日都补礼来庆贺。”
再说说最有意思的李知县。
李知县是清河县的正堂知县,就是以前审“武松案”的那个。当时,他是县里的老太爷,西门庆只是他辖区的一介草民。
现在,西门庆成了他的顶头上司。(五品提刑监督七品知县)。
西门庆可不是县里的官,而是省里的官,他这个省里的副职,相当于东平府(地区)的级别,刚好压在县太爷的头上。
李知县最苦,因为他恰好被西门庆管着。一点也不敢马虎。
送什么礼物给这位顶头上司呢?送钱吗?西门庆多的是!送女人吗?西门庆同样多的是!拿什么都不能入他的眼。
这礼没法送啊。
李知县绞尽脑汁,最后总算是送了个好东西给西门庆了,究竟是什么,就不用想了,你是猜不着的。
李知县究竟送的什么礼?
书上写道:李知县会了四衙同僚,差人送羊酒贺礼来,又拿帖儿送了一名小郎来答应。
李知县送的厚礼就是这个“小郎”。
这小郎,一十八岁,生得清俊,面如傅粉,齿白唇红。(西门庆就为这小郎改名为“书童”,专管书房。)
看官需知,明人有好男风之陋习。现在该明白了吧。
这个小郎,名义上是书童,实际上是给西门庆当情人的(搞同性恋),尤其像西门庆这样的,女人已经玩得腻了,送个男人给他玩玩,只会更加刺激,并且更加隐蔽,几乎是不可能被人怀疑到的。
你看这个李知县,厉害吧。
当大家都来巴结西门庆的时候,挤破门槛的时候,一派热闹非凡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时,我们不防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西门庆在升官之前,作者是如何“打伏笔”的:
话说升官的调令还没有下来时,西门庆并不知道他会升官,别人也不知道他会升官,当时,正是三伏天气,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西门庆一家正躲在凉快处避暑。
吃着冰桃,赏着荷花,欣赏着流行歌曲《人皆畏夏日》。
人皆畏夏日。正三伏天,谁不怕热?躲在家里乘凉,该有多舒服呀!谁也不愿意出门,大家都是,西门庆也是。所以是“人皆畏夏日”。
但是,调令一到,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人们居然皆不畏夏日了,纷纷出动,顶着酷热,不怕中暑,争先恐后地跑来向西门庆道喜、祝贺、送礼。
《金瓶梅》的作者由此而写下了一句最经典的话:
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