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爷的杂货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简书签约作者,可能是因为相同的专业背景,也可能是因为韩大爷字里行间的自信让我很欣赏也很羡慕。
提供给读者新的角度去审视世界与自己,是韩大爷写作的一个特点。在我准备给心理专题征文投稿时,无意中看到了他最新的文章《最漂亮的胜利,是与自己握手言和》。
握手言和这个词在我脑子里一下就亮了。这个词于我太重要了。28岁时,我才写下,与自己和解这句话。在我意识到自己性格深处的自卑问题时,握手言和一直是我用生命在努力去达成的目标。
韩大爷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他认为性格内向、敏感和自卑的人,是参照了社会普遍对于外向、热情与自信性格的盲目信奉,从而将自己的这些性格特征视为缺点,或者用文中的名词视为“精神的阑尾”,欲割之而后快。他觉得人的性格都是相对且变动的,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看待自己的这些性格特征,将其视为一种特质而非缺点,与自己真正的握手言和。
我认同握手言和的观点,也认为内向、敏感是一种性格特质。内向、敏感这些性格特征,若无自卑作为底色,确实是独特的个性特质。内向的人,会比较冷静,观察能力敏锐。而敏感的人,往往有强大的共情能力。
但作为一个自卑者,作为一个至今还在审视和试图清理自卑对我过往的影响的人,我真的无法认同自卑是一种独特的特质。
自卑于我,真的是种病。
自卑是一种困守围城.png自卑的原因也许千千万,自卑的果实却只有一个:不相信自己
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性子别扭,不擅长与人相处。但我很晚才意识到这是因为我自卑,自卑导向敏感,敏感导向自我保护,自我保护逼得我必须内向。当一件事情超出我的经验范围,或者超出我的认知范围,我的本能反应是我不行的,赶紧躲远一点。
一直到30岁以后,我才能明确使用自卑这个词来形容我的性格。这是我正视自卑的第一步,也是我走出自卑的第一步。
当我很认真地告诉已经被折腾得很稀少的朋友,我很多不合情理的行为,其根源是我性格中的自卑。听到的人都有点惊诧,我平日为人咋呼、霸道,与自卑相去很远。只是,我占有的关于自己的经验,远多于旁人。
自卑对我的消耗,类似于结核病毒对于结核病患者。患病之后只能共生,控制得好和平共处,控制不好,形销骨立,病入膏肓。
全能自恋是一种失衡.png不相信自己是最苦涩的果实
“全能自恋”是我从武志红老师那里看到的一个概念。他说全能自恋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即,婴儿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孩子在父母发生矛盾时,“全能自恋”的心理会促使他想去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一个孩子是不可能解决成人的感情问题的,他必然会遭遇挫败,父母如处理不当,会使这个孩子走向自我否定的深渊。
“全能自恋”与“自我否定”是天平的两端,没有从最初的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获得平衡掌控能力的孩子,成年后的人生就只会游走在两个极端。取得一点成绩就会把自己上升为“神”,碰到一点挫败会更重重地把自己踩下地狱,在心里打得自己爬不起来。
在我大学的时候,曾经和同学一起去看社会组织的电影放映活动。
在播映前,有一个男生站在讲台前,想说两句介绍今天的活动,但他站了足足一分钟,脸因为紧张都有些抽搐,嘴一张一合,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大家从最初的安静变成窃窃私语,我坐在椅上上替他捏了一把汗,同时感到深深的恐惧。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把我放在讲台上,我也许不会有这么严重,但绝对会磕磕绊绊,紧张得汗如雨下。
在我尤其渴望得到某样东西,需要靠自己去说服外界的时候,我很少有成功的经验,失之交臂是我的常态。我独自一人考试的时候,会表现正常。当让我面对人群,我就会患得患失,一塌糊涂。
记得大学的时候,某卫视来我们院招实习生,平时碰到面试这种场合我都会躲的远远的,但是我知道这次不能躲,于是我也参加了。坐在那个教室里,我满心都是恐惧他们不会要我,我一开口就会被看不起,大家会看出来我就是个傻子,我没什么特别的,我不知道自己哪里优秀。心理恐慌到5分钟就起身要去趟厕所,浑身的鸡皮疙瘩都在起来,手脚冰凉。
那时的我浑然不知这是自卑,只一味暗示自己,我还不够好,要努力,总有一天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可是,前路一丝光亮也看不到。就好像玩一场注定会输的游戏,你能玩多久呢?
硕士毕业时找工作,去一家三线城市的高校应聘专业教师。在火车卧铺车厢,我坐在窗口和邻座的大哥聊天,忘记都说了些什么,却记住了那位大哥的一句话:“你在你们学校很受欢迎吧,又漂亮又聪明”。
我笑笑,心里却很苦涩。是啊,我其实是可以当这样的女生的,可我从来都不是,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是,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应聘自然是失败了,和我一起面试的还有一个女生,很得体的漂亮,浑身自带柔光,举止间自信满溢。我要是面试官,我肯定选她,哪怕她毕业学校不够好。我毕业自985,211高校又如何,那一点差别,成不了天壤之别。
反思是我黑暗中胡乱抓住的绳索,我开始尝试分析,为什么同样的戏码以不同的面目在我的人生中不断重演。
在我此前的观念里,关键时候掉链子成为一种宿命。我从不去分析为什么,而是任由自责的吞噬,或者刻意遗忘,假装这一切不曾发生。
不是不想,是不能相信自己独一无二.png自卑是个心理问题,治疗却是个技术问题
如果有条件,能找到好的心理医生,请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得到专业的帮助,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以及规避绕远路的风险。
大学的时候,我曾做过学校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问卷。我很诚实地完成了问卷,没多久,就被请到了校心理中心座谈。老师的关注点是问我是不是有自言自语的习惯。是的,我有。可能是我的诚恳让我没有被继续座谈下去。我告诉心理中心的老师,我意识到这个习惯是个问题,正在努力改善。
其实这个习惯我从小就有,直到现在偶尔还会,只是频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了。
是的,我就是靠着这个习惯维持表面的正常。在我的想象里,我创造了一个完美的自我,她能解决任何问题,能得体地处理所有的关系,得到她想要的任何东西,是现实里弱鸡的我的高配版本。
每当我遇到挫折、困难,心里觉得烦闷的时候,我就会让这个自我出现,对着镜子编排故事,比如我得到了某个重要的工作机会,完败了某个给我穿小鞋的女生,获得了某个重要他人的肯定等等,自言自语,设计情节,获得一点点虚幻的信心。
正是靠着这一点点虚幻给于我的信心,我努力维持了正常的表象。只是,我从来忘记问自己,那个完美的自我是如何做到的。
大卫·芬奇执导的获得第87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的《消失的爱人》中的女主角艾米,她的父母用漫画的形式在真实的她身上强加了一个虚幻的高配版本,导致她在完美艾米的阴影下生活,她无法打败父母对完美的想象,最后也将自己锁在了完美的牢笼里。她谋划完美的复仇,甚至准备杀掉自己坐实丈夫的谋杀。为了策划完美的回归,她不惜亲手划破情人的喉咙,造成历经磨难回到丈夫身边的假象。最后威胁看穿真相的丈夫,继续维持完美的婚姻。
完美成为她的紧箍咒,一生再也触不到真实。
自卑的反面不是自信,而是完美。最难以打败的自卑是因不完美而感到自卑。完美的艾米毁掉了真实的艾米,我的完美自我带给我一丝虚幻的信心,却也将我拉进了幻想的泥潭,无法正视真正的现实。
握手言和:弯路都是必经之路
我走过了漫长的弯路,终于学习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习与自己的自卑握手言和,我自己的经验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坚持给自己心理暗示,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一个人的人生经验里并非全都是失败的经验。我起码顺利通过了高考、研究生考试。这些都是某种成功的经验,证明了我智商正常且擅长考试,理解力也在正常水平。最初的最初,抓住相信自己的火种,也努力去探寻自己的弱点。
二是碰到问题和困难,先提示自己这是个技术问题。比如我想得到他人的肯定,这个问题要解决,第一步是了解他人的性格和需要。第二步是自己是否可以提供给他需要的东西。第三步是,如果不可以,怎样才可以。
三是努力走近比自己优秀的人,认真分析他们哪里优秀,为什么会优秀。在自卑笼罩我的那段时间,我是不敢走进任何比我优秀的人。因为自惭形秽的感觉真的糟糕到无法忍受,最严重的时候我远离所有的朋友,因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我没有的优点,我心里那个全能自恋的部分根本无法忍受。
当我逼迫自己去正视、去分析的时候,他们的优点其实是可以变成我的优点,我向他们学习了如何待人接物、幽默风趣,学会了做咖啡、做蛋糕,知道了怎么做家居收纳,如何给生活断舍离,这一切都丰富了我生命的维度,也将阳光洒进了我的心里,自卑确实慢慢地在转变成谦卑和清醒。
从我自己的经历进行归纳,自卑真的是种病,可以自救者自救,感到窒息者要求助。
在我现在的认知里,我明白了完美是不存在的,自信也是相对的。自信于我,是一种清醒,知道自己胜在何处,弱在哪里?薄弱可以如何补足?
我浑噩了很长时间,年岁日增压力也越大,还要补以前的课,备感辛苦。但是,当我看着笼罩在我四周的薄雾正在慢慢散去,世界变得清明,困难和问题也脱去了恐怖的外衫,会知道走过的弯路都是必经之路。
本文正在参与从心,遇见幸福 | 一次可以朗读与听见的心理专题征文,你也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