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专题征文优秀作品集青春婚姻育儿
【心理专题征文】从心,遇见母亲,看见自己

【心理专题征文】从心,遇见母亲,看见自己

作者: 涂涂tyf | 来源:发表于2017-05-01 20:30 被阅读666次

有人说,家庭是会伤人的。我相信了。因为很多年都不曾跟母亲和解。不曾亲密,反而就想离得远远的。

萱草,中国母亲花 1  往日的疏离


印象中,母亲是温柔坚强的。但是易怒,炸起来脾气很大。小时候不懂,这背后的缘由,只觉得母亲大概是烦我们,觉得我们姐弟三人太“磨人”。印象中,母亲少有和颜悦色的时候。

只记得,她拿笤帚抽过我,我却就是倔强地忍着,不哭。就好像不认输一样,死撑着。为什么被打,早就不记得了。也记得小弟被追了几里路,逮回家一顿鞋板子。还听老人说起,母亲曾把二弟扔到泥巴坑里,好像是因为他总哭个不停,哄也哄不好。大概是心烦了吧。

所以,小时候跟奶奶的时间多。记忆中跟母亲的亲近几乎为零。只是,常常因为小事跟母亲赌气,冷战。连父亲都说,我们一直都像“仇人”一样。

只因为我总记得,上小学时,我回家要么是奶奶做饭,要么我们自己弄炒饭吃。母亲一般那会儿还在别人家里打麻将,甚至我们做好饭还要送过去给她吃。感觉母亲对我们不上心,心底生出了抵触和怨恨。

自此,我不知道母亲这个角色该当如何,但肯定不应该是这样的。倔强和压抑,什么都藏在心底。不爱说话,只是默默观察。就像观察这人世冷暖一般。反而喜欢小姨和小姑,她们都很漂亮,最重要的是对我好。会送我衣服,或者给我做衣服。在当时,我就觉得这样就足以让我感动很久了。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在家的时间顶多半个月吧。回家也会给我带礼物,发夹,音乐盒之类的。我生闷气时,也会和颜悦色地哄我。所以,我也很喜欢父亲。

唯独,我跟母亲是疏远了。因为她的不尽心,也因为弟弟们分占了母亲的精力。感觉不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存在感。

再后来,当大家都关注学习成绩的时候,学习变成了生活的唯一主题。被关注,被提及,总是跟学习脱不了关系。母亲也总是监督我学习。高三时,还有一段时间的陪读。那时,自己也渐渐长大,慢慢知道母亲来回照顾我和弟弟们的辛苦。

2    独立后的理解

进入大学后,整学期的在学校。跟母亲也远了,只有放假的时候才想着可以回家一趟。在母亲而言,我的任务她已完成得七七八八了吧。

还记得每次回家后,跟母亲也聊不了几句。但是明显感觉,她送我走的时候,我心中的不舍。也只是淡淡的。

有一次回家,我刚到家,放下了手中的行李,她竟然把我抱起来了,还笑得很开心。那时候,我们已经差不多高了。有一瞬间的错愕。疏远久了,不太能习惯这样的亲昵。只是,知道了她在家还是想我的。心中竟然感觉轻松很多了。

后来,感觉我们靠近了一些,但也不喜欢她干涉很多。或者说,我本就不大听她的话。

很多年后,我也结婚了,有孩子了。怀孕那会儿,母亲来照顾我,因为我经常一个人在家,想来她也不放心吧。

我们就经常聊起她年轻时候的事情。聊起当初养育我们三个的时候,她还太年轻。八十年代初分家的时候,家里一无所有。父亲常年在外,她与公婆的矛盾。家里的农活都要自己一个人扛下来。……

虽然,我早就知道她的坚韧和能吃苦的个性,那都源于不服输的心。但还是没有直观感受。直到后来,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与公婆有了矛盾,对丈夫只关心工作有了意见,才终于理解母亲的不易。

只有有了相似的经验,才能感受另一人的痛苦。她说有段时间,她都快要疯掉了。想着自己有段时间的抑郁,那种无依和没有出口的焦灼,确实令人崩溃。只是,人生的路,都得自己走,没有谁能帮得上。

栀子花,母爱的馨香

3  家庭模式的延续

我的婚姻,与母亲的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家庭模式的传承吧。唯一不同的是,从小带来的倔强。没有要忍谁的心。这炸上来的脾气连母亲都受不了。言辞间总是不满,又似埋怨。

我从不知道自己心中何以有那么多的怨怼。跟亲近的人,一言不合就怼上了。难道是觉得父母从小对我的关爱太少,我一个人孤独在外的坚强与人的疏离都是小时候种下的种子?

我性格与命运中不可扭转的,乃至婚姻上的选择,似乎都是原生家庭制造的命运。以前对母亲不满,好不容易理解了,却又生出对父亲的埋怨。这份埋怨竟然跟对丈夫的心结纠缠在一起。

以至于,有时候跟母亲聊天时,控诉父亲的言语,后来想着就像是心中要对丈夫说的一般。

在生命的河流里,我以为人会在环境里被塑造,会被读的书重塑,到头来还是走不出自身家庭种下的因。这些,就在自己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时,全部集合到了一起,让我不得不面对。

我的孩子,他的因在我这里。那我的呢?还是在父母那里。我选了怎样的丈夫,好像就是认同了怎样的父亲。后来又产生了不满,却是因为我与母亲在婚姻里同样的境况。

即便如此,我的执拗却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他们还觉得是我无理取闹。好似大家的生活都是这样,男的在外,应酬忙碌;女的在家,要照看孩子,要像个“单亲妈妈”一样独自照顾家庭,或者兼顾工作。社会的系统,将“父亲”和“丈夫”的角色挤压一空,留下女人的却是不得不接受的孤独和养育的疲累。

我与母亲如出一辙。却无人能懂,我并不想接纳这样的模式。我看似自由,却无意识地被父母影响的命运,又让我生出心的冲突。我不能接纳父母的模式,自己家庭的模式,母亲对子女的方式,子女对父母的心。我更不想自己的孩子再受这种模式的操控。

坚定永恒的爱,一生守候

4  接纳,才有改变

那时,抑郁伴着矛盾与冲突,又有很多怨恨。倒也不知道该如何走。甚至在气愤时,说出了“你就别生我!”这种奇葩的话。

家庭赋予我的命运,我才刚刚知道。我曾认同的父亲,慢慢能理解的母亲,他们似乎坚持让我继续走他们的路,只是要“忍耐”和接受,甚至去体谅。可谁来体谅我?谁来回报母亲三十多年的“忍耐”和所有失去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旧的家庭,我已无力产生什么作用。新的家庭,以同样的模式开始。但好在,它还是新的。为了不让新的变成旧的,我就开始试着去扭转它运行的模式。在对待孩子的模式上,与丈夫产生了矛盾。他无力挣脱环境之力,我也无法改变他的想法,虽然我只是想让孩子有个可以摆脱旧有家庭模式的新起点。

我慢慢梳理了自己的家庭,成长和无力改变的常态,无力感强到又只能“接纳”。接纳这个生命河流带来的所有,不好的,但也有好的。至少我是独立,坚强的,好学的。至少丈夫还是上进,有作为的。家庭还是有爱在流动的。

我不能要求“改变”,用争吵的方式要求对方改变行为模式。其实,他也有他的母亲和家庭带给他的命运。我只能,尽我所有能做的,减少我的孩子受之前家庭模式影响的程度。

朴实,不停的爱,传递着

我理解了母亲,就像懂得和宽慰了自己;我认同又埋怨了父亲,就像慢慢认同、埋怨和体谅了丈夫。这些,都缘起于一个新的生命,它该有新的模式,或者更好的。但这把改变的钥匙,却在我手里。

在孩子面前,我不能逃避。我梳理了自己生命的前因后果,我不希望他如何,其实就是不要自己如何。我会为之主动改变的,是我深切爱着的生命。它原本就美好,只是后来不知不觉长成长大后的样子,带着家庭的基因。

我从母亲那里看见了自己,我又要从孩子那里学习生命的课题。我自己的成长带着往日的时光旧模式,我更希望成长后更好的自己能在我的孩子那里开启一种新的模式。

我想,改变都是从内在发生的。所有的怨怼到接纳,到自我的发现,到新的开始,都是基于一种包容和爱。在生命河流里,懂得母亲,遇见更好的自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今,心的矛盾和冲突没有了。我接纳了母亲,如同接纳了自己,好的不好的,并存。我接纳了这种家庭模式,但我也相信,婚姻里流动的爱,能对此进行优化。我也相信,自己的成长,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都会遇见更好的自己,长成属于自己的样子。


后记:五月,临近母亲节了。就想着写写母亲。最近两年反思了很多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想着家庭如何塑造人。看了不少相关的书,就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给自己找个方向。

母亲是生命的源头,充满感恩,但也伴随着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成长到后来,才能真正理解,真正接纳和充满感恩。感谢,遇见心理专题征文 | 从心,遇见幸福

与母亲和解是我们成长中一段特别的体验,而后自己也成为了母亲。在此,先祝母亲们,母亲节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目耕道人:好文,我也有同感。只是,我一直不敢这样实话实说。
    涂涂tyf:@目耕道人 实话实说的结果就是,这篇不敢发朋友圈了,:smile:
  • 茉莉的小茶馆:被触动了,写得好入心呀,赞,加油加油
    涂涂tyf:@茶扉茉莉 谢谢鼓励!
  • 延伸的线段:宽纳自己,宽纳别人,有因才有果。
    延伸的线段: @涂涂tyf 嗯
    涂涂tyf:@闷骚冬瓜茶 是自己需要面对的,逃也逃不了!:smile:
  • 心向暖:写得很棒,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们的母亲都曾经不完美,只是到自己做了母亲很久以后才知道,没有人生来就会做母亲,这个角色是需要成长的。年轻的时候不懂,心有怨念,岁月让我们成长历练,也让我们学会理解包容,其实,这何尝不是在和自己和解?
    涂涂tyf:@心向暖 是啊,怕的就是自己的冲突,不接纳。总想着改变,却其实不知道病根儿在哪里。拧巴着来。:blush:
  • 小宋老师的幸福课:好文,写得很用心,让我想起了欧文亚龙写的《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涂涂tyf:@小宋老师的幸福课 还有这本书?看过他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看来要接着补课了:blush:找找看看
  • 芷渃蒹葭:好棒呢
    涂涂tyf:@芷渃蒹葭 也相对能心平气和做自己:blush:
    芷渃蒹葭: @涂涂tyf 没事,抱抱,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心,开始,理解母亲,理解自己
    涂涂tyf:@芷渃蒹葭 谢谢鼓励!写着还是有点难受:persevere:
  • 爱瑋儿:鼓励鼓励,好文继续
    涂涂tyf:@爱瑋儿 我都不敢放朋友圈里去了:sweat_smile:
    爱瑋儿:@涂涂tyf 真的很棒很用心,我转朋友圈了
    涂涂tyf:@爱瑋儿 谢谢鼓励!梳理与母亲的关系是成长的必须,尤其思考婚姻思考孩子成长的时候。:smile:

本文标题:【心理专题征文】从心,遇见母亲,看见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dq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