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共情,我觉得有一些关键的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而且,我提倡刻意的练习。
1、不要评判;
2、学会问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对方多表达;
3、关注心理和身体的感受。
评判往往会扼杀一段关系。评判常常是这样的语句:“我理解你。。。。但是。。。。。”,“如果。。。你就会。。。。”,评判的背后,是我对,你不对,我好,你不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常常最容易忽视的是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
觉得自己对孩子的任何方面都有权力,常常一句“小孩子懂什么”,就抹杀了孩子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我觉得这样的观点让很多父母,带着主观性去评判自己的孩子对不对,应该不应该等等,这给孩子带来的就是不被理解的创伤。
回顾自己的父母,可能很多时候都是在帮我们做决定,做判断,而很少问:“你有什么感受?”“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呢?”等等,这样的剥夺,是不被父母共情的结果。所以,如果不想让我们的孩子经历我们一样的伤痛,我们需要学会放下评判,认真地去探索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成为一个具有共情能力的父母。
而关注心理和身体的感受,特别是自己的身心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观测到自己的情绪情感,就无法去思考,也就无法对自己有更好的理解,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操控,变得情绪化。当我们情绪饱满的时候,常常会采用行动去消化情绪,这样,就无法再去建立关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