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ien。
今天是阅读阳志平《人生模式》的第五天。
照例再来温习一下阳老给人生模式的定义及分类。
所谓人生模式,是指在人生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反复出现的结构。
阳老糅合历史上的智者传记、认知科学及相关学科的高阶模型以及元、反、空思考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套人生框架,共有五大类24种模式,如下表。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核心模式中的动机模式。
一、自我决定论:奖励会伤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就像一场交易:人们付出社会认可的辛劳,换取相应的奖励,或是金钱、名利等。
那么,你觉得这种交易是正常的吗?工作和学习一定是辛劳的吗?一定要有相应的外在奖励,才能让人们工作学习下去吗?
从1970始,以爱德华·德西为首的科学家们分别设计了实验,证明金钱、名声都不能使人们保持动机,还会伤害人们的自在动机。
这就是自我决定论要讨论的事情。
说起自我决定论,我的老读者们应该都已经很熟悉了,因为我实在是提过太多太多次了。
自我决定理论研究的是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相对关系。
内在动机意指促使一个人行为的理由是因为这样的行为本身能带来娱乐与满足感,外在动机则代表有外在的诱因促使个人做出该行为。科学家们发现,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比外在动机驱动的人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那么,我们要如何激发自己的内在动机呢?这时候就要看自我决定论中提出的人天生的三种需求了。
二、人天生的三种需求
爱德华·德西与理查德·瑞安的自我决定论认为,人天生的三种需求,分别是自主感(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归属感(Relatedness)。
如果能满足这三种需求,就会为个人带来最佳的发展与进步。
自主感(autonomy):或称自主需求,是指人们感觉自己行为是自发的,并且完全出自自己选择,它强调的是人们对主动权的感受;
胜任感(competence):或称胜任需求,是指人们对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胜任该活动,它强调人在与环境互动时,希望能够产生有效反馈;
归属感(relatedness):或称关系需求,是指人们感觉到自己与别人有关联,是一种在意别人,也同时希望受到别人在意的感觉感受,它强调人们希望与他人发生关系的渴望,如同事间人际和谐或者恋人间的亲密关系。
不少 30 岁以上人士遇见的职业瓶颈都跟自主感相关。在职业生涯早期,乐做老黄牛,兢兢业业配合团队开发,伴随年岁增长,越来越不愿意为别人的梦想买单,越来越不愿意让别人对自己的时间分配指手画脚。
第二个常见瓶颈是胜任感缺失。在中国有大量学习爱好者和方法论爱好者,他们在各大学习社区出没,追求认知升级、真实的自我、视野开拓,实际能力得不到提升,眼高手低。文艺青年则是另一类态度,习惯冷嘲热讽世事,常常误将对世界的洞察当作能力,用平淡是真为自己的无能辩解。
第三个常见瓶颈是归属感缺失。比如成天呆在家里的死宅族,习惯与虚拟而非真实人物建立情感连接;另一个极端是交际花和人精,穿梭于一次又一次交易,一个又一个名利场。
三、万花筒人生策略
所以所谓的幸福人生,就是内在动机驱动,不断追求去满足人天生的三种需求:自主,胜任和关联。
这里再提一下《哈佛商业评论》里的经典文章《成功万花筒》这本书里的一种人生策略——万花筒策略。
所谓的万花筒策略就是,人生中的每一件大事,都尽量获得传承、快乐、成就、意义四方面的乐趣。一一解释如下:
快乐(happiness)——对生活感到愉快或满足。
成就(achievement)——你取得的成绩超过其他人苦苦追求的类似目标。
意义(significance)——感觉自己对所关心的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传承(legacy)——建立价值观并取得成就,以帮助他人在未来也获得成功。
万花筒人生策略这篇文章可点击原文查看英文版(目前没找到特别满意的汉译版,等找到了再来分享)。
最后,感谢你拿出你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我的文章。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的话,欢迎通过在看、评论的方法让我知道,对于写作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读者的反馈更重要了。谢谢啦。
我们明天见。
阳志平《人生模式》主题文章列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