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还有什么模式比“共享经济”更赚人眼球吗?披着乌托邦的外衣,共享经济在商业领域一路攻城略地,利用人口红利迅速打入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早有耳闻所谓共享经济并不如所宣传的那般美好,其本质更像是张爱玲笔下那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今读此书,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像是几年前去兰州时无意间登上的那座山,面向黄河的那一面被开发成旅游去处,一路台阶井然,登山过程中有各种服务设施相随,在与友人不小心走入背面后,却看到它蛮荒、未经开发的一面,每一步都走在峭壁的泥泞中,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深渊。而这一山的两面,众人大多只能识得其一。
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要谈论一件事情,首先要明确它的定义。“共享经济”从字面来看就是矛盾的,在我们的认知中,“共享”应当是一种不涉及商业经营、在人与人之间开展的社交行为,而“经济”则是赤裸裸的商业交易,这种经济模式表述为“按需经济”或许更为合适。但经营者就是要一字不换的使用这个名头,因为它最能唤起人们对于纯粹社区的向往,这说白了就是偷换概念。更狡诈的是,他们还借此向社会募集资金,要求受众用自己的钱包为几个由亿万富翁们投资建立的公司筹资。而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反击这种为了个人利益而偷换集体行动和渐进政治概念的人。至少我们得知道它是什么。
文中主要以Uber、Airbnb这两个共享领域的巨头为例展开剖析,这二者有太多相似的基因。都成立于旧金山、已经实现全球化的跨越式增长、依赖于互联网软件平台、用评价体系进行筛选,他们“秉承”着开放互联的观念,声称要帮助无权无势的个人变成“微创业者”,而实际上并没有为任何人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而是巧妙的规避了正规企业能够提供的社会保障,使从业者愈发朝不保夕。
而为了维持虚假的表象,运营人员只会提供你想看到的数据。他们会说一位纽约市的Uber司机中位年收入90766美元,这似乎比普通出租车司机的薪水高出了三分之一。但这其中隐藏的潜台词是:这9w美元的获得需要超时工作、还要负担持有及运营车辆的成本,而这正负相消下,司机的收入便下降到了45000美元,这还是在收入最棒的纽约。这其中司机没赚到多少钱,政府也没有任何税收,只有平台在获利。Airbnb的套路也如出一辙,真正赚钱的是持有熟套整租房屋的房产中介,这跟Airbnb所反对的酒店集团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Airbnb借共享之名逃避了很多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
资本的诡辩啊。无限放大基因中最好的那一丢丢,来掩饰其失职的真相。这并不是在创造乌托邦,而是急吼吼的想从既得利益集团中分一杯羹。或者野心更大一点,想要推翻现有利益集团,依靠自己的新规则来圈地收钱。这感觉有点类似于比特币,宣称要成为一种独立于国家的货币,近半的比特币掌控在0.1%的参与者受众,最后还不是成为风险资本家自主的投资工具。
资本总是逐利的,只是以共享之名,行获益之实让我很反感。最后,复杂的社会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不是搞个平台出来就可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