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读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时,只觉作者名字太难写,对最后一句颇有文艺范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印象深刻。当然了,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阶段,对于这种“为谁生?”“为了谁?”的情感是最敏锐的。现在重读时,方知其中悲凉。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当年无感,部分原因是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词序中“黍离”之悲是什么?来自于《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流浪者经过曾经的王城,看到昔日辉煌的宫殿,已经变成一片茂盛的庄稼地,昔日盛世完全背掩埋了,仿佛重来没有发生过。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为了国家悲伤,不理解我的人,好奇我的悲伤。“黍离”之悲即是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鸣,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历史像波浪一样发展,同样的情景再次出现。昔日繁华的扬州城,今日战后四顾萧条,戍角悲吟。姜夔面临此景,怎么会不触景生情。
曾经的“淮左名都”,今日春风依旧,但因为战争的缘故,一片满目苍痍,已经是空城一座。黄昏时分,角声响起,愈发悲凉清寒。
如此光景,即使是风流的杜牧重游,估计也难以置信这巨大的今夕变化。即使是有文笔能写出“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那样美妙诗赋,也没有心境去抒发风花雪月的情愫。“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月光依旧,水波荡漾,已不再是欢乐游戏之地。桥边红花,为谁而生,为谁而艳。
知识储备、情感储备都丰富后,便会理解这首词中的悲哀,不忍多读。编《中国歌牌》百人一首的时候,选择此文,是因为它很有名,尤其是最后一句。现在更加理解它的经典,没事还是要温习下教科书的,“温故而知新”。最后附上《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引用的诗词。
杜牧《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赞美萝莉的曼妙身姿】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调侃友人韩绰】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缅想扬州的繁华,反衬出寺院的静寂】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