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3
阅读时要手中有笔
阅读时,随时做笔记,积少成多,有序整理组合,形成连贯的文字,构成一篇文章的草稿,对其进行精心的修改,从而写出一篇文章。
理解阅读的内容,将其融入自己的思维系统,再做成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相当于已经把书中的观点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新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脑海中的理论、想法和思维模型使卡片盒中的笔记形成新的论点,同时,读到的新内容又会促成脑中理论、想法和思维的发展。
这些新论点与卡片盒中已有的想法产生惊人的联系,进而改变和挑战已有的想法。
这是一个想法生成器,与自己的智力同步发展,可以把以前分离甚至孤立的事实,变成大量相互联系的想法。
把卡片盒里的笔记变成最终的文本。
把卡片盒里经过深思熟虑且有意义的笔记内容,按照顺序组织排列起来,形成草稿,这是一种与所读笔记对话的过程,会产生一些预料之外的惊喜。
这些笔记,都有独立的意义,既可以被单独理解,同时又由于被嵌入到一个或多个上下文 语境中而具有更丰富的含义。
阅读中,我们感兴趣的观点,是从具体上下文语境中提取出来的,支持特定的论点、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往往不一定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不一定符合我们自己的语言习惯。
要想将其融入自己的思维体系,并放到卡片盒里,就必须进行转述。
所谓转述,是在不改变原来意思的前提下,使用不同的文字尽可能真实地表述原意,使之适合我们自己的思维体系。
与此同时,即使是复制原文,而不改变其用词,其含义也会因为上下文的剥离而发生改变。这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最终只会是拼凑的想法,无法形成连贯的思路和体系。
在文件管理系统中,存放着带有书目信息的文献笔记,这些文献笔记在处理时,也要参考卡片盒内的笔记思路。
卢曼:
阅读时,在卡片上记下看过某些内容后的想法,在卡片的背面写下书目信息。看完书后,去翻阅笔记,思考这些笔记与卡片盒里已经写好的笔记有什么关联。
文献笔记,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工具。如果文本比较难,就需要写得详尽一些;如果文本比较简单,只需要记下一些关键词就可以。
当我们开始探索一个全新的陌生主题时,我们的笔记可能会比平常更多,不够精炼,这很正常,因为这是对理解能力的刻意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笔记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反思所读文本的框架、理论背景、方法论或视角,还要反思文本的深层含义。
文献笔记,只是为了最终写成永久笔记的一个过程,是做永久笔记前的额外步骤,可以采取自己习惯的方法和技术,只要对阅读理解内容和获得有用笔记有帮助就行。
文献笔记,为永久笔记提供具体的素材,应当简短而有助于写永久笔记。
手写笔记与用电脑录入笔记的区别:
在对讲座内容的记忆方面,两种方式并无差别;
但对讲座内容的理解水平上,手写要好很多。
因为选择手写,意味着必须认真思考听到或读到的内容,否则无法掌握论点的深层原理、观点和逻辑,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而电脑录入因为速度更快,可能会选择逐字录入,省略了认真思考并精炼理解的过程。
做笔记最根本的目的是,理解它,并为下一步做准备,也就是将想法转移到卡片盒中,并融入自己的思想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