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伤害孩子最深。
中国式父母很喜欢说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为你好”。
不可否认,他们的确为子女付出了很多。但为什么总是得不到理解,甚至把孩子养成了仇人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边界感模糊,“管得太宽”。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而聪明的家长往往都懂得和孩子划清界限。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教育子女方面就很有分寸感,当杨绛有疑惑时,他不会擅自为她做决定,而是鼓励她独立思考,培养她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中学时,杨绛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文理分科,老师给她的建议是学理科。
但对于到底该学文还是学理,杨绛自己也感到很迷茫,于是她去征求父亲的意见。
父亲对她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选择什么”。
杨绛觉得父亲太纵容自己了,父亲却说: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才是自己最相宜的。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你应该选择你喜欢的和有兴趣的。”
最终,杨绛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文科。
学文学理本无对错之分,只要自己喜欢,就是最佳选择,是父亲的尊重给予杨绛自主选择的勇气。
父亲这种适度引导孩子、丝毫不越界的教育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杨绛。
当她和钱钟书有了他们的女儿钱瑗后,她也以父亲为榜样,理智的守住家长应有的界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女儿钱瑗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她的志愿是“当教师的尖兵”,对于女儿的志向,杨绛和钱钟书选择尊重。
孩子自己决定的事,他们从不干涉。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没有义务满足父母所有的期待,他们来到这世上的唯一任务,就是做好自己。
演员朱雨辰的母亲曾在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中自豪地对大家说:“我完全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对待我儿子的。”
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朱雨辰身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儿子的生活起居。就连儿子的感情生活,她也要插手。
朱雨辰年近四十依然单身,虽然有过几段恋情,但因为妈妈的强势干预,最终都不欢而散。
他也曾在节目中沮丧地说:“妈妈给的这种爱,压力太大了。”
《追风筝的人》里有这样一句话:“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过分干预子女的生活,只会让他们变成思想干涸,灵魂无趣的木偶人,这样的孩子,终其一生,都难以收获幸福。
为人父母不仅意味着付出,更要懂得及时体面地退出孩子的生活。
要知道,有些事情,必须由他们自己经历,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