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学习
《认知突围》:借你一双慧眼,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认知突围》:借你一双慧眼,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作者: 子话 | 来源:发表于2018-02-08 22:45 被阅读133次

2017年,我的年度关键词——心态。

甚至连周围的同事、朋友见了我,也会感概到:从你朋友圈里发的状态明显可以感觉到你的心态变了。这种自内而外的变化,别人轻易就能发现,比如通过你的工作态度、朋友圈状态、与人交流的方式,甚至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于是,我问自己,真的只是“心态”变了吗?

作者蔡垒磊在《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一书中提到一个概念——“证实偏差”,“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当发现一个人心态越来越好,你便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生活中发现她心态变好的各种蛛丝马迹,而这些蛛丝马迹反过来又会再次巩固你大脑中“她心态的确越来越好”的结论。是不是很神奇?之所以觉得神奇,是因为他分析问题透彻,揭开了“心态”的神秘面纱——认知。

我们看到一个人变了,表面上看是心态变了,实则是TA对自己及周围的认知变了。《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从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知识、认识金钱、认识时间、认识关系、认识人生六个方面,仔细剖析了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认知误区,试图打破认知堡垒,实现突围。     

《认知突围》:借你一双慧眼,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01-

                认识 | 自己

如果你是一位老师或家长,肯定觉得这句话特熟:“这孩子呀,特别聪明,就是不用功,一个字,懒。”可是,难道孩子不想自己的成绩一鸣惊人?还是他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当然不是,我相信,大道理TA都懂。

或许“懂了这么多大道理,可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们衡量一个人懂没懂是观察他的行为是否有所改变,而非口头上的信誓旦旦。《认知突围》告诉我们:“不去践行的原因要么是你并没有真懂,要么是你并不认为它一定能指向某个你想要的结果,要么是它带来的结果并不足够吸引你”。可见,孩子不是真的懒,只是在他眼里,好好学习远远没有那件“更重要的事”有吸引力。

TED “如何掌握你的自由时间”演讲中,提到一位认为自己几乎抽不出1小时闲暇时间的女士,却在一周中前后用了7个小时维修家中的热水器,由此得出我们“have no time”,只因为它不是“a priority”的结论。

懒并不是什么遮羞布,它恰恰体现了人和人之间在认知上的差距。身边很多朋友抱怨自己要上班、带孩子、做家务,没时间读书,可是我现在告诉你,“时间总是有的,就算我们再忙,还是有时间做重要的事情,而当我们关注重要的事情时,我们就能用我们拥有的时间,打造我们想要的生活”。

让你想实现的事情成为“a priority”,你就有时间去做。

                    -02-

                认识 | 知识

前几天妹妹告诉我:“我发现真正有能力的人,都很慷慨,愿意把自己优秀的经验分享出来”。后来知道是他们公司总部的一位口语超级优秀的老师把自己的学习资料分享在了群里。

你们也许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希望学霸分享下自己的学习秘籍。好像有了学霸秘籍,就能成为学霸。可是,后来发现,看了那么多秘籍,依然只是那个仰望学霸的学渣。于是,仰天长叹: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行?

《认知突围》提到,“知识分为外部接收和内部创造两种,当你通过自我体悟进行内部创造时,这时候的知识对你来说是完整的。但当你将结论或者哪怕是你的推演过程告知他人时,他人接受到的信息必定是不完整的。于是,这种信息不管包含了多少智慧,对他人来说,它依然只是个价值不大的底层信息。”

  TED演讲“如何做得更好”提出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做事,却依然在原地打转,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学习区”的存在,而“学习区”才是那个真正需要我们刻意练习观察、探索、反思、调整的提升阵地。这和《认知突围》所强调的不谋而合:利用别人的结论,结合自己的内部创造以后的信息,价值才会提升。

成为学霸,你需要掌握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

                    -03-

                认识 | 金钱

过春节穿新衣,想让老妈给自己添置几件新衣,她说:“衣服有穿的就行,钱存着,以后用的地方还多”。老人的花钱方式,典型的“省下的就是赚到的”心态,没有对错,却忽略了一个现实——钱只有流通起来,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问题是什么节点花钱才能发挥钱的最大价值呢?《认知突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很多东西即时感受不可替代,甚至可能在你的整个生命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换个时间、换个地点或者换个人,都不会再有”。

人们之所以掉入省钱这一大坑,是因为过度地关注于显性收益,却忽略了为此所付出的隐形成本。有点抽象,举个栗子。上大学那会,同学们忙着参观、旅游、恋爱,自己则奔波于各个兼职机构,以没有钱为借口麻痹自己也想游山玩水的神经。现在看来,真的是得不偿失。虽挣了些小钱,是为显性收益,却遗失了美好的大学生活,是为隐性成本,那是后来无论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会花钱的前提是会赚钱。以经济学中的“替代品”和“互补品”为参考,让自己掌握一项不可取代的“互补技能”而非可有可无的“替代技能”。到那时,就不是你能不能赚到钱,而是想不想赚钱的问题了。

                  -04-

                认识 | 时间

一次,和友人结伴坐火车,心血来潮带了本《三国演义》,看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便立马向她请教,心想毕竟她是中文出身。友人素质极高,即使碰到不认识的字,也会拿出手机查阅,告诉我答案。

《认知突围》中讲到,“每个人的时间价值都与你的同等重要,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果连你都不想浪费自己的生命去寻找答案,何以有自信认为别人会为了你浪费生命呢?”现在想来,这种翻翻字典、查查手机便迎刃而解的问题,自己觉得麻烦、浪费时间,拜托给别人,实在是过分至极。

“如果说浪费自己的时间是变相自杀,那么浪费他人的时间则是部分谋杀”,我们无意或有意地,培养着自己的这种坏习惯、坏心地。有一次,想让朋友帮忙改一篇稿子,朋友当时正忙的焦头烂额,现在想想,当时的表现确是自己对他人时间的不尊重。

所以,“请先让自己的时间变得值钱一些,然后记得为别人花在你身上的时间支付更合理的价格。这不是一件小事,是对生命的尊重”。

                    -05-

                认识 | 关系

《认知突围》中对亲子关系如此论述,“世俗公认中的亲情是虚构的,真实存在的只是父母与自己那么多年的心血、精力、劳动之间的情感”,孩子长大后之所以对父母还存有一丝“感恩”,是教化使然,一旦有利益纠葛,这种关系便会土崩瓦解。现实生活中家族成员之间因争夺家产闹得头破血流的现象或许就是对这种观点的最好注解。

然而,对此观点,恕我不敢苟同。虽然“我们总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的人”,但维持良好的亲情、爱情、友情,更多的是某种感情上的需要和归属。期末考试那天,小纪捧着蛋糕向我奔来。路上,我握着她冰凉的手,得知原来那天是她的生日,妈妈冒着大雪送来生日蛋糕,她红着眼睛,低声说:“老师,我一定要好好考”。我心底一颤,当其他孩子还沉浸于为她庆生的幸福时刻时,她却已看穿妈妈对她的爱,着急地用最大的努力去回报。

但不得不承认,爱没有对错,但爱有界限。界限也称“原则”,超过界限,我们会感觉不舒服。比如过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劈头盖脸就是“一个月工资多少、有男朋友没有”,热心但也过了界,多少令人尴尬;比如私自翻看爱人的手机,触犯了隐私;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宠溺换来的是“农夫与蛇”的结局。大多数亲密关系瓦解的悲剧在于人们之间缺少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界限感。

划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显是处理亲密关系的长久之计。

                  -06-

                认识 | 人生

世界上有两个我。有时,一个我会抱怨:你看人家农民工,大工一天二三百,一个月下来至少六、七千,我们呢,累死累活,就拿这么一点工资。但是,另外一个我会问:那你怎么不去当农民工?你以为农民工是好当的?与其说这是两种心态,不如说是两种格局。

《认知突围》说:“当我们说某个人格局很大时,通俗化的解释就是他的认知层次较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我发现,有格局的人,大都不太抱怨,遇到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去解决而不是抱怨和推脱,他们把每一个难题当成一次历练的机会。

希望人生路上,我们都能成为有大格局的人。

最后,我想以杨绛先生《百岁感言》中的一段话为自己的2017划上句号,开启虽知不会完美但仍满怀期待的2018: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的愈浓烈。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突围》:借你一双慧眼,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px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