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话说女娲补天后剩下一块,随手丢在青埂峰下。这里我有个疑问。虽说天已补好,剩下的为何不把大地平一平呢?也样后人们也不用为了一部《石头记》争来争去。
那么,我从今天开始就以这块“顽石”的视角为大家解读《石头记》,一来做个读书笔记,二来想让大家看看我是不是读跑偏了,请大家多多批评。
一日,这顽石听见一僧一道谈论红尘中的荣华富贵,动了凡心,也想去经历经历。便再三哀求二仙引带。那僧人说:“虽然你有灵性,但是你这么大一块石头,也看不出有什么价值,带你去凡世,你也只能当踮脚石。看在你苦苦哀求的份上,我就施佛法帮帮你,给你整个容。但是,等你潇洒一圈回来后,你得报答我。书中原文是这样写的“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在这段文字的旁边还有一条侧批是这样写的:秒!佛法亦须偿还,况人事之债乎?
看到这条批语时我思考了好久,这一僧一道为何来到青埂峰下讲述人世间的繁华,难道是偶然吗?这块顽石可是经女娲娘娘锤炼的七彩仙石,怎么到和尚这里却只能踮脚了呢?
下面小的也来一个大胆假设,其实二位大仙早就知道女娲在青埂峰下留下一个仙石,而且他们还知道这块仙石可以洞察世间万物(相当于GPS卫星),并且有记录功能。便有意勾起它的凡心,引它下界,好为他二人为记载功德,流传与世。可见在书中就算是神仙也是有私心的,佛法渡的事“有缘人(有钱,有势之人)”。后文中借贾母只口说的“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表面上说的是贾府,实质说的确实书中的所有人。
经过二位大仙的一番法术过后,顽石幻化为美玉,被二人携带而去。 这时它听说降珠草要下界以泪报答神英侍者(我的理解是:神英是下世的宝玉,通灵宝玉则是补天石。)的灌溉之恩之后,补天石(这时已经是通灵宝玉了,后文中简称,通灵玉)定位在人清巷,葫芦庙隔壁的甄,士隐家,这甄老爷与一个叫贾雨村的落魄书生经常在一起聊天。一日这贾雨村因为一个丫鬟多看了自己两眼,不自觉的心里就来了电。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到这里已经进入了本章的主题,但是,此处与“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标题明显不符,一个丫鬟怎么会是“闺秀”了呢?是不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破绽,引读者会看前面的文字呢?狡猾!狡猾!
我们继续说这一“真”一“假”二人,甄老爷资助贾雨村上京赶考,此时的贾雨村可谓是读书人的标杆,贾雨村临走时就留下一句口信“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读书人的骨气啊!!请各位记住这个潇洒的才子吧!以后在也见不到啦!回头我们再看这个可怜的甄老爷,先是丢了女儿,随后家中起火,折变了田地去投奔老丈人,这个老丈人也真够可以的,收了女婿的全部家当,就给两口子弄了个没人要的破屋子和张不出庄稼的地(你看看《围城》中方鸿渐的老丈人多仗义,呃……好像扯远了……)。书到这里,只有贾雨村和甄士隐看是君子大丈夫,其他人呢?一声叹息啊……!
一天落魄的甄老爷看见一位衣服稀烂的瘸老道念叨着:世人都晓神仙好……。这个人就是之前在青埂峰上的那个道士。甄老爷在梦游太虚幻境时老道就想找他当跟班,在市集上见面时,想先收了甄英莲,在收了他。

这里我在做一大胆的假设。大家想想,谁过得好好的要去当老道啊!甄老爷的种种厄运难道不是道士搞的鬼?这是二人的第三次见面,老道为了士隐也是够执着的,愿意三顾而请之。
士隐听罢,愿为歌谣做注解,说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便抢过道士的褡裢做了老道的跟班,最终成了“真世隐”。
那么,贾雨村是怎么变成“贾语蠢”的呢?
我们下回接着说。
歪诗总结:
顽石弃凡尘,
仙人引入门。
士隐性情真,
僧道扰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