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长问我,咱们孩子书读了不少,为什么效果却不佳。也就是所谓的无效阅读。思前想后,我个人认为,孩子的阅读,更多的是“闲庭信步”,随意性很强,读到哪算哪。这样阅读自然不会有什么明显效果。当然有人会说,小孩子家读书没有目的性不是很正常吗?的确,如果在什么都不考虑的情况下,小孩子无论怎样读书都很正常,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大背景下,有目的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是我们必须进行的工作,否则我们教学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怎么让学生带着目的阅读呢?教师提出阅读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书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学生就显得太被动了,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确定阅读目的呢?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以追寻答案的方式去阅读的效果是不是更能凸显学生的主动性?我是这样想的,把部分阅读目标让学生确定,并可以通过他们努力获得答案。
当然,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针对文章题目去提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脑神经动起来。比如看到《白鹭》这个标题,你心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很多同学会提“白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当然不细心的同学也会提出“白鹭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但是愿意思考的同学他的问题就不一样,“作者什么会写白鹭?”这个鸟有什么的特点?”问题无论是易,还是难,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心中产生疑。有疑问,就有解决的欲望,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我就已经开始实施。问题总是有的,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发现。
如果说,让学生针对文章题目去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难么针对文章内容的提问则是为了让学生把书读得更深、更广。阅读不能总是浅尝辄止,要知道很多知识不是走马观花读上一遍就能获得的,比如,《落花生》一课,就说到丰收节那天父亲回来了“很难得”,“难得”一词,如果读的时候不加注意,很容易被忽视。而这个词语就行就像是作者许地山为读者了解他以及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留下的一个小小的伏笔;又比如,说到花生收获时,作者用到了“竟然”一词。无论是“难得”还是“竟然”,你不要觉得用在这个地方很奇怪吗?父亲与家人见面这么一件很正常的事为什么“难得”?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件很正常的事为什么说”竟然收获”?问题虽小,但是对于读者而言,这一个个小小的疑问如同一把把打开魔法宫殿的钥匙,能引导他们走进文章更深处,感受阅读的快乐。
以上两步,是我正在进行的工作,确实解决一部分同学在阅读上的困惑。但是通过检查,你可以发现还有很多学生带是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提问的,总的来说两种现象:其一,在书上记录的问题极少且质量极低;其二,书上的记录倒是满满的,但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是照抄参考资料的结果。其三,的问题过于笼统,不够准确。前两种结果都说明他们的阅读是不经过大脑没有思考过程的,第三个问题的一部分缘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对于这种现象,老师该如何引导?这是我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
整本书阅读,任重而道远。
![](https://img.haomeiwen.com/i9379248/3bd390db5021b8b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379248/059bcdab9814470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379248/d84cd953bcff464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379248/9a91496cbcaf9c8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