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中国哲学史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中国哲学史

作者: A_unique_leaf | 来源:发表于2021-05-13 23:17 被阅读0次

在上大学之前我几乎是不怎么读哲学书籍的,后来我慢慢尝试从简单理解的哲学书,比如绘本然后再去看相对深奥的哲学书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起初是因为我的老师,关于学习哲学这件事情,他并没有过多地地说些什么,只说了一句:读哲学书能让你变聪明,这时候我就产生了一点点的好奇心,但我还没有开启我的阅读之旅,再后来是因为先后有两位关系很好的朋友建议我多去读一些哲学书,然后我就想哲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建议我去学习哲学,就在这时候我才开始慢慢了解哲学的。

哲学是理性和科学的朋友,而神学是理性的敌人和无知的庇护者。 ——狄德罗

最近在阅读一本冯友兰老师写的《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除了《中国哲学史》之外,还著有《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作者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哲学史》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吧。

1、 先仁后礼

《论语》中提到,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该是统一的。素指的是行礼的内在情操,后来将此比喻仁和礼的关系,即先仁后礼,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古代哲学人传承下来的思想,更注重自己的内在道德修养,学会“见贤思齐,慎言敏行”,“修身,爱人”,外在行为是内在的表现,所以努力提升内在修养是每个人需要终身去做的事情。

2、幸福之道

在书中有关于幸福是这样描述的,“凡物皆有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道”,顺应自然的“道”,这就是幸福。

在《庄子》中这样提到“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大鹏没有认为自己比小鸟高贵,小鸟也不一定要羡慕大鹏的天池,只要符合各自的天性,都是一样的逍遥。在这里我突然《圣经》里的一句话:“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到之处,不用去羡慕别人有我们没有的东西。之前我和一位朋友聊到,我说我特别羡慕你的幽默风趣,会讲话,当我还在为自己为什么没有幽默感感到烦恼的时候,看到这句话突然醒悟,或许我应该发现自己身上的东西,我身上具备而其他人不具备的东西,这不是顺应自己的“道”吗?我应该得到满足而得到幸福,而不是苦苦烦恼自己没有的。即“随顺人及物之性,即与天和,即天乐也”。

3、 知行合一

书中提到“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吾人必致良知于行事,而后良知之知,方为完成。此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主要意思也。”,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重要思想,他认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举个例子,比如当你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位盲人,你产生了要帮助他过马路的念头,这时候就是做到了行,“知行合一”中的知指的是良知,如果产生了不善的念头,我们就要克制,即“去善为恶”。

书中还提到很多哲学思想,比如孔子的仁、忠、恕,墨子的何为人民之大利……书中有太多太多,不一一列举,都是智慧,值得我们去深度思考它,去学习它,从中领悟,从而修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中国哲学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rf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