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普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从古代的书信到电报、电话,再到由互联网催生的各种纷繁复杂的诸如facebook、qq、微信等社交媒体和im即时通讯聊天工具,人们的距离仿佛越来越近,任何两个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联系到对方。
但同时,人们仿佛又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喧嚣下的孤独。每当听到阿桑的《叶子》,都会被其中的一句歌词所触动——“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感觉这仿佛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是啊!地铁上、候车室里,甚至亲朋相聚的家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场景难道不是每个人拿着属于自己的手机不停地滑动、敲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么?我们在恼怒于家人把更多关注倾注在手机上时,难道我们自己不是这样么?
雪莉.特克尔则用女性独有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精度,加上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以及对现代人的心理和表现的观察与研究,完成了这本《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这本书从内容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可以定义为“机器人的时代”,描述了社交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及老年陪伴机器人的催生和发展历程。随着这些机器人变得越来越精密,特别是交互性越来越强,在某些使用者看来(多出现在孩子和老人当中),它们甚至是有“生命”的,造成物理让步给了心理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机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甚至开始提出情感的要求(这在日本的某些电影中已经开始出现)。在机器人的陪伴下,人们其实是孤单的,但同时还是能感到与他人(机器人)的连接,于是在这种孤单的环境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亲密关系。而第二部分则可定义为“网络化生存”,探讨的是我们人类在线的虚拟生活。在网络生活种,我们可以重塑自我,它提供了许多积极的东西——加强了友谊、家人联系、教育、商业往来,以及娱乐。但所有事情都是正反两面的,我们通过移动设备彼此交谈,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于是出现了之前提到的人与人之间在现实层面的交流越来越贫乏,我们变得越来越孤单。在这种新型亲密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孤独感。
前几天,看了最新上映的电影《头号玩家》,正是讲述一个未来虚拟世界的故事,观影的过程中除了被故事情节和未来科技表现出的震撼所吸引外,同时也陷入了另一种思索: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来越快捷、紧密的同时,情感却仿佛越来越疏远,这到底是一件值得庆幸还是值得警惕或悲哀的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