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虎妈战歌》横空出世,引来热议无数。各路佛系老母亲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把鸡娃战略提上日程。一时间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占据了社区和商场的黄金位置,开启了全民拼教育的时代。
晋升为老母亲刚刚一年半的我已经感觉到从各个渠道传递过来的压力。比如传闻上海排名最靠前的私立小学最受老师欢迎的家庭是有一位家长全职带娃,当然十有八九这位全职的家长是母亲,其中不乏企业高管和各界成功人士。
直到最近看到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的新书《公园大道的灵长类》(中文版更流行的书名为《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才觉得耳目一新,终于有人把焦点从望子成龙转移到死磕自己了。然而全书读完,才发现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死磕”。
马丁为了两个小孩上学搬到纽约曼哈顿上东区。于是她花了6年时间,以一位人类学博士的身份,观察并试图融入上东区的贵妇妈妈群。她用白描写实的笔法呈现了上东区妈妈们的生存状态。她们画最精致的妆容,不惜付出丧失表情的代价频繁注射肉毒素瘦脸针;她们迫不及待地赶在换季前穿上香奈儿最新款,只为抢得先机,出尽风头;她们人手一只爱马仕铂金包,几乎集齐全世界最难买的款式;她们以自虐的方式健身,甚至在孕期和产后都不放过自己,力求完美身材;她们严格遵守上流社会的rules and rituals, 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成为笑柄,被排斥在主流之外;她们之中不乏藤校毕业手握MBA学历的高才生,然而毕业当天就成了全职太太,从此严防死守老公出轨,想方设法从老公手里获得更多的珠宝首饰,以防离婚时一无所有;她们雇佣保姆照顾孩子,有管家打理家务,定期从老公那里获得活动基金,年底有丰厚的年终奖。她们过着全世界女人向往的光鲜日子,同时也承受着全世界女人都难以想象的压力。
我不禁发问,将来的美国藤校大多都是商界精英加全职主妇家庭出身的孩子吗?按照书中的理论应该是的。因为曼哈顿上东区最有power的人是私立幼儿园的校长,他们和小学中学的校长有很强的关系,上了最好的私立幼儿园,就有可能上最好的小学中学,一路开进藤校。
我陷入了深深的怀疑,母亲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何其重要,我很难想象把打瘦脸针穿香奈儿背铂金包和出席宴会当成工作的母亲们会有时间花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抱歉,我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我没有权利judge别人。有可能她们真的可以。
不得不承认,最近10年我们经历了一次教育革命。这场革命可能会颠覆几千年来的教育方法和习惯。
先来回顾一下之前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隋唐以前,老百姓是没有权利接受教育的,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说白了就是为了治国打仗并且维持贵族的礼仪和格调。注意这里还没有阶级跃升的通道。欧洲的情况和我们差不多,在中世纪后期城市大学产生之前,教育掌握在教士群体手中,主要为宗教事务服务,别说老百姓,就是贵族,识字的也寥寥无几。
隋唐以降,科举制度产生。贵族世袭被考试取代,六艺被四书五经取代。老百姓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封侯拜相,阶级跃升的通道被打开。
目前的高考是科举制度的延续,本质上都是通过教育实现阶级跃升。
可以说截止到10年前,教育的内容都是既定的,从六艺到四书五经,到语文外语数理化史地政,大家都是在既定范围内拼智力拼体力拼心态拼运气,孩子聪明努力一点,家长稍微督促一下,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理想。
而10年后的今天,几千年来既定的知识范围已经完全被打破。文化课已经变成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要求;小学毕业前的英语要求托福水平;弹钢琴已经是必修项目,最好上中学前就达到十级水平;体育项目,足球篮球太low, 棒球冰球高尔夫长曲棍球才是值得学习的项目。更不用说奥数、编程、机器人、AI等等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兴趣班。焦虑的父母已经不能满足于清北复交,而是放眼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为此不惜倾尽所有。
于是,任何有可能为考进名校加分的项目,都被纳入必须掌握的知识范围。教育愈发市场化、机构化。父母的角色变成了项目经理和司机,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报班选课和接送上。言传身教变成了最不需要的东西,因为没有任何一对父母能够完全掌握当今教育市场上最时髦的科目。
然而,没有人能清楚地知道他们的投入和回报是否成正比,更没有人知道他们努力的方向对不对。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进而赢得人生的一场接一场的比赛。没人肯去深究赢得这些比赛的孩子们,是否可以赢得一个美好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