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幸福在何方?
常言说:牛吃稻柴鸭吃谷,各人头上一份福。而现今的社会,人们头上的这份福却往往来得很辛苦,职场中的人们常常都有一种危机和焦虑感,都来去匆匆,似乎在追赶着什么,又似乎在逃避着什么。在职场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要想在职场立稳,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人在职场有了某种核心竞争力,才会始终不被职场淘汰,立于不败之地。而职场又是大多数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我们觉得,职业稳定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才根基牢固。
那么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呢?很多时候,我们把它解释为一技之长。掌握一门技术,一技傍身,甚至做个斜杠一族,多种技能傍身。
于是各种技术培训,热火朝天。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通过这些技术培训,获得了稳定的职业生涯,进而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比如做医生,是一门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那么获得医生这样稳定职位的人,是不是都能很幸福地生活呢?这个调查我不曾做过。但是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医生一族的生活中,痛苦欢乐和普通人群相差不多。我知道,也有一些人会离开医生的队伍,去从事各种其他职业。
各种风光的职业,似乎也和钱钟书老人笔下的婚姻一样,是个围城。向往进去的,都是城外的人,想往出来的,都是城内的人。
于是又有人说,幸福的职业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可是真正以兴趣爱好为生的人又常常会发出感叹:兴趣爱好成为职业,就不是那么简单美好了。这又是为什么?后文会有讨论。
中国人一句古话,叫三十而立。大家对此的普遍理解就是到了三十岁,事业要有建树。所以,先搞定职业,然后结婚生子,安稳地生活。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可是,现在问题来了,很多人发现,这个安生立命的职业,就常常很难搞定,担心被职场早早淘汰,是现在很多上班族心里的阴影。要知道,职业有危机,就意味着幸福的生活根基不牢靠。怎么解决?很自然,我们想到了钱。钱足够,就能解决职业危机,即使失业,也不会影响幸福的生活。可是钱哪里来?大多数人只能想到的办法是去职场捞。于是高薪职业或者公务员之类的稳定职业,变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无奈这些职业相对于求职者来说,是僧多粥少。大多数人都只能望而兴叹。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一些现象,就是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生产销售添加各种毒物的食品,豆腐渣质量的商品楼,等等。
中国成为世界上排名靠前的拜金民族。如果有谁站出来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一定有人会判断说,这个人要么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要么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那么有了钱,问题真的都解决了吗?
最近有一条新闻,就是周立波因为非法持有枪支和藏毒,在美国被捕了。我想周立波的财富,是足以解决生存的焦虑问题的。可是,在解决了生存的基础问题以后,他却给自己的人生制造了不小的麻烦。有看官看到这里,可能心里会说,只要我有了钱,一定不会像周立波一样,我会好好安排,幸福地享受自由的生活。
真的吗?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中彩票大奖的人。有美国的社会学家长期跟踪调查,得出结论,世界上买彩票中大奖的,没有几个有好结局的。最好的结果是,十数年后打回原形。而这种“最好”的情形的占比还不到万分之一。更多的情形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遭遇各种灾难,遭受大的损失,甚至丢掉性命。中彩票的人,都是芸芸众生中随机选择出来的标本。这些人和你我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有了钱却容易遭难,这和我们心目中对金钱所能产生的作用的想象,南辕北辙。
社会学家对这个现象的原因没有给出答案。而我猜想,可能是因为有了钱以后,可以做的选择多了,钱多人胆肥,开始不甘心过平淡的生活了,于是各种“作”,结果自然不好的多。所以虽然金钱是很重要的东西,但是把幸福绝对地建立在拥有金钱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似乎是错误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其实我们不懂怎样过幸福的生活。
二、想过好生活,必须深切地理解生活
小时候,妈妈常常教我一句话,不会过日子,就看看邻居怎么过。不会煮饭,缝被子,可以和邻居学。不懂人生怎么过,也可以跟着邻居学样子吗?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是这样做的。别人买了好车好房子,倍有面子,于是我也要努力存钱,挣这份面子。大多数人30岁左右都结婚了。于是好多年轻女孩子会在人生计划中写道,30岁前,把自己嫁出去。我们的人生中有太多必须做的雷同的大事。必须就业、买房、结婚、生子、生活得体面以让家人特别是父母脸上有光。每一项都是大事,都需要付出我们的人生去实现。你去看中国人的择偶条件,基本都是身高、年龄、外表、职业、收入。可以说是千人一面。因为这些标准,常常都是参考邻居看来的。
在封建农耕社会,人们的职业基本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以千人一面的盖房、娶妻、生子,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生理想是切合当时的人生的。想多了也没有用,徒增烦恼。那时候的人讲求的是居有常,业无变。只要勤劳吃苦,不遇到灾害年份,土地总是在那里,可以耕种。所以,能种地谋生了,就可以娶妻生子。不像现在人,一项谋生的技能甚至就要学到30岁以后。而且就职的企业还有可能让你下课。但是即使是当时,也有很多人毅然选择独特的人生的。比如唐朝的僧人玄奘,13岁时就志向出家,成年后不顾惜普通人珍惜的生命,毅然西行求法取经。被鲁迅称为中国的脊梁。
现在的社会已经是多元化的工业甚至是商业社会了。我们的生活其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多少人深入地思考,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还吻合我们的实际生活呢?我们还是在看邻居过日子。延续着祖先们的主流生活目标和方式。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不是说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生不好。而是说,我们有没有深度地审视自己和生活以后,才选择这种或者那种生活?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如果不经过认真的审视,就把一生交付给了一种沉重的流行的方式,是太草率了。
如果我们一致地选择一种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岁立业荣耀乡里的理念。就不会有人再去热衷科学,技术,艺术和学问的长进。一切职业都是瓜分钱和利益的人的圈子。这样一来,埋没了多少天才的灵魂啊!
也许有些人要说,没有办法,大家都那样过,我不敢选择特例独行。这样的言论也很多吧?大家都觉得,道理不错,实际办不到。这种怯弱的心理怎么克服呢?
三、多和优秀的灵魂交流,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刚才第二段最后提出来,怎么克服从众的怯弱心理。其实从众的时候,是人们心里没底的时候。所以要克服从众的心理,内心必须要有底气,要有准绳。这个底气,准绳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了,就是要加强我们的三观修养。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三观体系,对流俗就有了免疫力。金岳霖曾经写道: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由此可见,当自身三观越是成哲学的体系,就越容易做到知行合一。越少出现:“道理是这样的,但是我做不到啊!”这种知行的分裂的感叹。那么怎么建立三观呢?多观察思考生活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多和优秀的灵魂交流,说白了就是多读好书。
根据2014年的有关数据,中国有超过40%的人一年连一本书都不读。是的,和流俗的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是我们几乎快成为不爱读书的民族了。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觉得读书无用。文章写到这里,也许早就有人不耐烦了,你提出了一个谋生的命题,结果绕了半天,却还在说读书,而且还不是读长吃饭本领的技术书,是读哲学思考类的书。思考能代替吃饭吗?那不是在吃饱饭有空闲的时候才干的事情吗?那么思考的力量、观念的力量怎么样解决谋生的问题呢?请听我下回文章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