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科学防治“病理性焦虑”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24-06-26 22:05 被阅读0次

    《正确认识、科学防治“病理性焦虑”》

    焦虑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焦虑本身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感反映。焦虑的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如何迅速地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调动各种价值资源,以有效地阻止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的这种趋势,使之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焦虑可分为现实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

    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的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

    它有利于个体动员身体的潜能和资源来应对现实的威胁,逐渐达到应对挑战所需要的控制感及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直到这种现实的威胁得到控制或消除。

    现实性焦虑是人类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和应对环境的一种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但是过度的焦虑或过弱的焦虑就会形成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

    一、“病理性焦虑”的概念

    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常常伴随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包括以下基本特点:

    ①焦虑情绪的强度并无现实的基础或与现实的威胁明显不相称;

    ②焦虑导致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的下降,因此是一种非适应性的;

    ③焦虑是相对持久的,并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常常与人格特征有关;

    ④表现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紧张的情绪状态,包括胸部不适、心悸、气短等;

    ⑤预感到灾难或不幸的痛苦体验;

    ⑥对预感到的威胁异常的痛苦和害怕并感到缺乏应对的能力,甚至现实的适应因此而受影响。

    二、“病理性焦虑”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焦虑”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一)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的症状特点是自发出现的,反复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急性焦虑发作,伴有明显的濒死感。典型的惊恐发作的临床症状有:

    1.惊恐发作的精神症状

    首次发作常常是突然的、自发的出现。典型的惊恐发作的精神体验有三种表现:

    (1)濒死感

    常常为惊恐发作的特征症状。患者突然产生胸闷、胸部压迫感、窒息感,不能自主呼吸的恐惧紧张感,甚至感到死亡将至而呼喊,常常不由自主地奔向窗户,推开门窗,让空气进入胸腔。

    (2)失去控制感

    有的表现为极度的精神紧张,有即将失去控制的焦虑或将变得疯狂的恐惧。

    (3)精神崩溃感

    部分患者体验到无法控制的精神崩溃的来临。

    无论是哪一种体验,有过这种发作的患者都对再次发作有极度的恐惧和焦虑。

    2.惊恐发作的躯体症状

    惊恐发作的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

    循环系统:心跳加快、心悸、心慌出汗;

    呼吸系统:胸部压迫感、气短,胸痛不适、喉部堵塞感;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腹痛;

    神经系统:身体飘浮、眩晕、发热或发冷感、麻木、皮肤刺痛感、震颤。

    常突然发作,10~30分钟症状迅速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暂,突然终止。发作极少超过一小时。

    (二)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是以慢性的、弥散性的对一些生活情景的不现实的过度担心紧张为特征。常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及运动性不安等。但并非由实际的威胁或危险所引起,其紧张的程度与现实事件不相称。

    临床表现主要有三组症状: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和运动性不安。

    1.精神性焦虑

    表现为对日常琐事的过度和持久的不安、担心。焦虑的痛苦在精神上体验为对一些指向未来的或不确定的事件过度的担心、害怕,或担心灾难、意外或不可控制的事件发生,如担心家人患病,小孩发生意外,工作上的失误,很小的经济问题,人际关系等,又称之为预期性焦虑,内容可以变化不定。精神焦虑可同时伴有睡眠的改变、失眠、多梦、注意力集中困难、工作效率下降、易激惹、烦躁不安等。

    2.躯体性焦虑

    躯体性焦虑或植物性焦虑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可表现手心出汗、恶心、心慌、心率加快、口干、咽部不适、异物感、腹泻、多汗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有尿频、尿急、勃起不能、性欲冷淡;神经系统症状有耳鸣、视物模糊、周身不适、刺痛感、头晕及“晕厥”感。

    3.神经、肌肉及运动性不安症状

    运动方面的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肌肉震颤、身体发抖、坐立不安、无目的活动增多、易激惹、发怒、行为的控制力减弱等。焦虑病人的外观可见到表情紧张、痛苦、双眉紧锁、姿势僵硬不自然,可伴有震颤。皮肤苍白,多汗。小动作增多,不能静坐,往复徘徊。个别病人有口吃,或原有口吃加重。肌肉紧张症状表现头挤压性疼痛、以额枕为主,肩腰背疼痛、僵硬感、动作困难。睡眠障碍常以入睡困难为主,上床后忧虑重重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可有噩梦,大汗,恐惧,次日起床后头脑昏沉。

    三、“病理性焦虑”的治疗

    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伴有惊恐障碍的焦虑症患者,以较快地改善和减轻患者的精神紧张和各种躯体不适感为首要目的。

    (1)药物治疗

    ①抗焦虑剂中苯二氮类最常用,常用氯硝西泮1~2mg或阿普唑仑0.4~0.8mg,每日1~2次,肌注或口服,因该药具有成瘾性,增加或减少剂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②三环类抗抑郁剂如丙米嗪、氯米帕明对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均有效,两药剂量均为每次25mg,每日1~3次,每3天增加25mg,一般治疗剂量为150~300mg,有睡眠障碍的可改用阿米替林;

    ③5‐T H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每次剂量20~40mg,日服1次。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等亦可选用。

    (2)心理治疗

    解释性心理治疗、放松治疗、行为治疗、认知疗法及催眠疗法可以选用。焦虑大部分人都伴有失眠,由于失眠又加重了焦虑心理,这也给心理治疗增加了难度。

    以下着重分享“病理性焦虑”的认知治疗:

    1. 我所担心的事情,绝大多数都不会发生。

    我们总是很容易对未来忧心忡忡,担忧一些尚未发生的事情。

    比如,在一项任务开始前,我们很容易抑制不住地去想:这件任务会不会很困难,会牵扯掉我许多时间精力?

    开始着手去做了,又会左顾右盼:我会不会犯什么差错,需要补救或承担责任?

    好不容易把它做完了,又对自己的成果不满意:它会不会留下什么隐患,对我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

    尽管这些心理活动,看起来都有点愚蠢,但许多人的确就是容易困于这种无谓的胡思乱想之中。如果你是一个高度敏感者,一定会有更深刻的共鸣。

    这种现象,叫做灾难性想象。它指的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大脑中会持续不断地闪过种种尚未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往坏里想,不断对自己造成压力。

    灾难性想象的本质是什么呢?一言蔽之:安全感。

    正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你才需要不断去进行灾难性想象,不断去想象最坏的结果,这其实是一种心理补偿。你需要通过这种行为来告诉自己:我已经预料到它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它没办法伤害到我了。

    但真的如此吗?不是的。当你不断地想象最坏结果时,它其实已经对你造成伤害了。这种被动的、侵入性的、难以遏制的想法,会不断冲击你的大脑,打断你的专注,破坏你的心情,让你没办法真正去做成有价值的事情。

    因此,要从灾难性想象中走出来,就需要及时意识到一点:

    这些所有的想法,都只是我的幻想而已,它们压根就不是真实的。哪怕它们真的发生,也绝不是我所想象的这样。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表明:大约85%我们担心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我们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79%的结果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

    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担忧里面,可能只有3%是合理的,而其他97%都是被我们所夸大了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2. 把视野拉远,它对我来说还严重吗?

    大多数焦虑,之所以会对我们造成困扰,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们采取了特写镜头,去近距离地审视它。

    大脑有一种叫作威胁识别的本能,这种本能能够让我们更快、更有效地识别出环境中可能对我们存在威胁的因素。它本来是好的,能够让人类在原始时代更容易避开危险生存下来。

    但是在现代,这种本能的负面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威胁识别过于敏感的人 会下意识地放大一样事物的威胁,让我们看到更多危险的部分,忽视掉那些安全的、无害的部分,从而,使得我们高估一件事情对我们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而如果恰巧,你手头没有别的事情,注意力没有饱和,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威胁和风险,会占据你所有的视野和注意力,让你感到整个生活都被威胁所包围,从而陷入无助和沮丧之中。

    但这种感受是真实的吗?不是的。

    你之所以会感到焦虑,原因只在于注意力和威胁敏感的双重作用之下,把事物的风险因素放大、再放大,从而让它看起来似乎离你很近、似乎高大得无法战胜罢了。

    就像你从特写镜头往里看,看到了一头猛虎。但如果你把镜头拉远,你可能会发现,这头猛虎原来跟你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它压根无法真正伤害到你,只是你先前被镜头所困住,看不到彼此间遥远的距离而已。

    因此,如果你对眼前的事情感到焦虑,不妨退一步,把目光拉远一点,从更长远、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把时间拉长到半年、一年、五年、甚至你的一生。

    3. 只有我自己才能主宰自己。

    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却也常常被人忽略:

    当我们感到焦虑、恐惧、担忧、烦恼的时候,是谁在体验这些感受?是我们自己。

    那么,这些感受的源头是什么呢?是谁产生了这些感受?是外部世界吗?

    不是的,也是我们自己。

    换句话说,当我们产生种种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相当于是在做什么呢?

    是在自己惩罚自己,自己折腾自己,自己消耗自己。

    这有什么意义吗?没有。

    实际上,这背后的根源,还是一种受害者心态在作祟。我们把自己摆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从而心安理得地逃避责任。逃避本来应该由我们自己背负的,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改变环境的责任,把它推卸到外部环境上。

    这其实只是一种自欺欺人而已。整个流程下来,整个世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问题依旧在那边,唯一的不同是什么呢?只有我们自己被自己伤害了。

    因此,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告诉自己:我很强大,也很自信,我有能力解决眼前的问题,不需要感到害怕。只要我保持对自己的信念,就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到我。

    4. 我只需要往前推进一步就好。

    许多时候,困扰我们的是什么呢?是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们很容易感到,自己的生活被许多问题缠住。它们千头万绪,想动手解决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做一件事情,很容易被另一件事情分心;处理一个任务,往往又会牵扯到另一个任务。

    就这样,问题一个叠一个,形成一张密密麻麻的网,让我们喘不过气来,难以寸进。

    这种情况下,对问题的分析和识别,会很容易耗尽我们的认知资源。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让大脑持续感到不堪重负,从而陷入超负荷运转的精疲力尽之中。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面对的事情越多,越繁杂,我们反而越不想去动手。哪怕它们已经迫在眉睫了,也要把眼睛捂住,不去看它们。宁可做别的事情,宁可把注意力和时间耗费在一些非常次要的琐事上,而把正经事不断地往后拖延。

    但这种拖延有意义吗?没有。问题不会因为拖延而解决,它只会越积越多,从而,使得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摧垮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心力交瘁,感到生活变得一团糟。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把问题简化、再简化,简化到最直接的程度,那么它可以是什么?

    换言之,我不用管那么复杂的问题,只需要考虑一件事就好:如何把事情往前推进一步,让它能够有进展?

    当你感到焦头烂额、精疲力尽时,试着暂且放下所有的压力,不要考虑太多,只需要去思考:

    如果我只能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什么?

    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然后,专注去做这件事情就好。

    5. 我能够从许多人处获取支持。

    许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独自一人去面对问题和困难,而常常忽略了一点:

    尽管许多事情的确只能自己去解决,但是,我们永远不是孤身一人。来自同伴的支持,是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勇气、力量和信念的。

    这些同伴包括什么呢?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也可以是你的萍水之交 。

    他们可能无法给你实质性的帮助,但是,仅仅是跟他们交流,向他们倾诉,让自己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聆听我,以及这世界上有人跟我一样,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鼓励和安慰。

    如果运气好的话,你或许还能找到跟你有着相同困扰的人,可以一起打气,互相扶持,互通信息,互相帮助……

    丁俊贵

    2024年6月27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确认识、科学防治“病理性焦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vc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