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本书的书名,早有耳闻了,但是也一直没有想看的欲望,这次会看,是因为朋友极力推荐,而且直接把书送到我手上,这样的盛情实在难却,于是,我走近小豆豆。
一翻开这本书,看了四十页左右,我就开始心里堵得厉害,因为小豆豆的好奇心和我行我素的行为,让她无法适应日本的大众教育模式,她的母亲,带着他重新挑选了一所学校,那所学校的名字叫“巴学园”,是小林老师一手创办的,学校的环境和教育模式一下子把豆豆所有的兴趣都调动起来了,直到我看到她的同学里出现了“小儿麻痹症”患者,我才意识到,那是一所特殊学校。于是,揪心就这样开始了,小豆豆没有任何毛病,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好奇、爱动、话痨,这些应该是他们的天性,而为什么这样的天性,没办法在正常的学校得到发挥,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将孩子引上怎样的道路?
翻到书的最后一页,我看到了巴学园因为战争而被毁于一旦,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作者要将结尾写成这样?难道仅仅是为了吸引读者,就可以做这么残忍的事情吗?可是,在她的后记里面,我看到了真相:原来,巴学园的存在是真实的,巴学园的被毁也是真实的,作者只是在二十几年后的今天,给我们回忆的美好童年,只是在告诉我们,她今天能站在拥有数十亿观众的大舞台上主持电视节目,最大的启蒙老师是小林老师,最快乐的天堂是巴学园,最美好的童年是在巴学园的日子:在那里,她所有的行为都不会受到指责;在那里,不管怎样的孩子都会受到关注;在那里,孩子的天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从那里出来的孩子,在成年后,都找到了自我,生活得很快乐……
我不禁黯然失神,原来,孩子们目前面临的失败的教育模式居然没有国界,早在二战期间,日本的教育体制就出现了问题。我本以为,这种事情,只发生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中国,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教育孩子,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我的孩子,如小豆豆一样,也是那么的爱说话,那么的活泼好动,可是,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他的这些特性将随着幼儿园三年的时间,慢慢地全部被磨平。我何尝不希望孩子能够在如“巴学园”这样的学校成长,像小林先生讲得那样“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巴学园”是作者假象出来的,没想到,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的,而且,庆幸,有这么一群如小林老师般懂得奉献,热爱教育的人,默默无闻地,竭尽所能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有时候我也在想,大环境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目前的状态只能留在国内,那么,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爱,就是帮他找自信。如何爱?如何找自信?方法可以跟这本书里的小林老师学啊,比如,现在的教育机构那么多,在帮孩子选择教育机构的时候,你要如何挑选?我身边的同事给女儿报了舞蹈班、画画班、轮滑班、英语班,这孩子,每个周末都非常忙碌于各种教育机构中。但,在我这边,我深知孩子的优势,所以,我非常庆幸,给他报的两个班,都是他非常喜欢的。这在每次回来之后表现出来的兴奋状态中,可以感受到。所以,如果沿着这条路一直坚持下去,我相信,他能收获自信,而我们教育的初衷是什么?就是为了给他建立自信的人格。
那么,再有就是,做人的品格从哪里学?当然最初一定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了,但是,言传身教只是一个开端,后期的培养还是要让他自己去完善,所谓完善,我认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应该就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他自己在书的海洋里驰骋,让他看尽人家百态,让他慢慢地学会思考、分辨对错。
父母应该给予怎样的爱?我认为是最大限度的自由!这就是爱!今天,一帮同事在吃饭聊天的时候,聊到了一个很奇葩的问题,就是接不接受同性恋,奇怪的是,同意的人占大多数,当然,我也包括其中,但是,当被问到“如果你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你能不能接受”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当然不是想着如何否定,而是想着如何正确对待。
我的回答是:能!但是,首先,我的教育里面没有这项内容,也就是说,我在初期对孩子的引导里面,不可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这种事情的认同,但是,如果有一天,这种事情真的发生在他身上,他来求助我,问我该怎么办的时候,我只会问他两个问题:一、你快乐吗?二、你在意别人的眼光吗?如果他是快乐的,而且不在意别人的眼光,那我觉得没问题。我接受。你只要对公众无害,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你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