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定制的非标自动化,相当一段时间处于比较不温不火的状况,由于小型制造业(包括部分中大型制造业)的存在,存在大量的自动化改造需求,尤其是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客观上也促进了需求,因此,在制造业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从事非标自动化的中小型企业也非常多。
但是,非标自动化因为缺乏标准性,一般来说较难形成规模,很难成批量复制。同样,由于缺乏标准性,生产形式多基于订单,在项目风险与产量稳定性方面都有不足,再加上难以大规模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都是难以形成规模的主要原因。而一小部分成规模的非标自动化企业,大都是从大量非标设备中找到可以复制的、标准化的产品去生产,在某一领域扩大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标自动化只是标准化的一个阶段和过程,不能作为终极的形态存在。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产品与方向,那么作为企业的发展而言其前景往往是不容乐观的。
另外,换个角度从管理与人才的角度来看。非标自动化组织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较高,工程师常常可能要集软硬件与现场调试等技能于一身,又要能针对不同情况提供解决方案,而在现场(出差)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因此相对而言收入也会稍高一些,但这也是基于自身水平以及工作性质的。在对人才、流程、质量的管控方面,非标自动化企业也常常缺乏有效手段,大部分还是基于人而不是规范和流程的,这样的后果是人对项目的影响很大,而项目成败如果过于依赖个人能力的话,也是很难形成规模的。
因此,在当下阶段,非标自动化企业可能常常处于饿不死吃不饱的尴尬境界,其生存与未来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这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问题。
创客活动的普及和增材制造业给非标自动化行业带来了一些当前还感觉不到但是很有前景的改变,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个性化定制的非标产品可能会因为技术的革命而变得普及,而非标自动化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是这个趋势的排头兵,在转型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只是这种远景会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时间到来,应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而作为过渡的中间阶段,则有可能充满不确定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