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熟悉我的朋友千万不要想多了,上面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吴晓波在《时间让你变得与众不同》一文中说的。
在书中他举了几个例子:
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界之间,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
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罗氏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在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40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不屑去做的。
到今天,他已经是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作者总结道: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02
清晨,看到上面的内容,不由得使我想起两天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小事。
星期六,我带女儿在一楼附近的水泥地上玩。
在聊天中,一位家族中的长辈从叫我让孩子多在地上爬说起,到批评我们家的人从来不打扫地堂(其实长辈指责我们的话说得难听多了)。
我一听就不爽了,什么叫从来不打扫啊?什么叫个个都很懒啊?有这样子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吗?于是马上反驳了她几句:
“有空就打扫,可是你看我们整天忙得要死,哪来的空闲整天去打扫地堂啊?”
我说的是实话,自从生了二宝之后,我和先生每天上班下班,煮饭带娃,主要是先生负责做饭我负责带娃,他一天要做两餐大人的饭,熬两次给小宝吃的粥,还要洗衣抹地什么的都要我们自己干,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团团转。
所以除了室内卫生打扫得比较多之外,我又哪来的空闲像六七十岁可以什么都不用做的她一样整天就想着扫地呢?我又不是吃饱了没事干。
我知道他们一向爱干净,眼里容不下一粒灰尘一张纸屑,所以经常见他们拿着扫把把家门口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
自从他们回来居住以后,周围的环境卫生确实比以前好了不少——尽管他们没回来之前邻居已经对我们家环境卫生赞不绝口。
可是每个年龄段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都是不同的吧,作为六七十岁没什么事情非做不可的你觉得打扫卫生很重要无可厚非,可是正值年轻有为的我(咳,脸为什么会这么烫?)也像你一样整天想着搞卫生老是拿着扫把扫地就有问题了吧?我既不想当卫生积极分子,又没有洁癖症。为什么要把我好不容易腾出的一点宝贵时间都花在扫地上面呢?
你对卫生的要求是一百分,所以对这件事情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可是我只要求八十分就好了,把余下的精力放在我认为比扫地更重要的事情上。
所以我很想对那位长辈说:你有洁癖你自己把扫地做好就好了,不用叫上我,因为我有很多书要读有很多文章想写,咱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想到不用一个月就又到寒假,我又可以去到肇庆的图书馆里,坐在有绿植的书桌旁,与无数书籍为伴,想看那本就看那本,幸福便在心头荡漾。

03
我想,这或许就是阅读于我的意义吧:它使我没有在世俗的琐碎中随大流迷失了自我,让我在每日琐碎而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点新的希望。
“时间花在哪,机会就在哪。”
“时间花在哪,都是可以看得见的。”
这样的话已不止一次看过或听过,也知道俞敏洪和任正非每天都花16小时在工作上,但是从来没有像这一刻看了《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之后,如此深切地理解了它的意义所在:
时间让你与众不同。
原来想要做好一件事并没有做好,并不是我们没有天赋,也不是能力不强,而是为这件事情付出的时间和努力还不够多。
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把时间都花在这上面,看看我们会收获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