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同事到“鲁迅话题集群”
盛夏酷暑的两个月时间内,我一位尊敬的老师,他做了两件没有人让他做的事,并有了研究成果。
六月一个月时间内,他采访、研究他的同事,一位国内外有名的鲁迅研究学者。七月份,老师在研究同事的时候,产生了灵感,在别人没有做过的方面,做了研究,初步做出了海量的类似搜索引擎一样的成果:“鲁迅话题集群”。目前已经有了八个方面的归类,每一个方面,资料所用的内存,要七百多m。
一个七十多岁的退休教授,
每天在生活上,要照顾他患癌症康复已经六年的爱人,却总是那么精神矍铄,还依然在自觉地搞学术研究。他的一个同事,一位鲁迅研究方面有建树的教授,今年八十多岁高龄了。从与老师的聊天中,侧面了解到老师起先觉得,如果不把这个同事的事业成果,来个传记什么的记录方案,将是他们学院的一个损失,让宝贝淹没在尘埃里,很是可惜。
于是,老师每天背个大大的电脑、录像机包,早早与同事约好,乘坐公交到某个约定的地点,以谈话采访聊天等形式,收集同事有关研究方面的工作等情况。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几乎天天不间断地辛苦地做着这没有经济效率,没人让他做的事。他老伴也是他的同事,但每天都有问他什么时候回来?要保重自己身体。一天,在超市门口,我们正好碰见老师采访回来,也准备买菜时,聊天中,老师说道他安慰他老伴的话。他叙述了他哄师母的内容:“我给她说很快就回来了,回来给你买你爱吃的水果。得安抚好老婆的,不然后院起火,可做不成了。”
买菜做饭,照顾老伴,研究学问的劲头很大。这不,在收集录制编辑整理同事成果的同时,他竟然有了自己的收获。老师自豪地说,他的这个“鲁迅话题集群”研究,到目前为止,这样研究的人不多。老师给我发过来一些资料,对我说,我了解一下鲁迅研究的材料,说不定很有用的,顺便还鼓励我说,我应该有鲁迅风的。
先不说老师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就只是这么个年龄段的人,能高速度地在做着有意义的事,别说老年人,就是好多年轻人,也是无法比拟的。他以做学问为乐趣,执着做着他的研究,精神状态也很青春,风采熠熠,几乎看不着他有几根白发。
联想到汪曾祺写他的老师,他说他老师沈从文,八十岁的高龄时,还是精力充沛,兴致勃勃,竟然在小说之余,“改行”搞文物研究,乐此不疲,每日孜孜,一座十几个小时,对陶瓷、漆器、丝绸、服饰做研究,还做出了成果,被称为“抒情考古学”。
想起我老师从前做得一个研究归类:古今中外高龄老人贡献。那资料得去找找,看看,也给自己鼓鼓劲。找不到,还得麻烦老师再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