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我要选择文字的方式来记录自己,我想可能因为这是最直接简单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自己找不出其他一点点“才能”了,还有可能是因为自小对文字的亲近本能所使然。
对文字的亲近,往前追溯,应该是我的家庭环境和我的幼年成长经历。父亲是一名语文教师,教过小学,也教过初中,父亲的文采在小镇有口皆碑,父亲那时也经常向县报投稿,时不时有一些散文或故事刊登出来。母亲喜看书,书比较杂,有武侠小说,有言情小说,也有杂志报刊类的,甚至看的一些大部头,印象最深的是几位陕西作家的小说,甚至不太看得懂,但却也囫囵吞枣的看完了。当然大部分都是在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完的。
再者在传统的教育认知里,语文老师的孩子语文肯定好啊,肯定要好啊,所以从入学开始,我已经被冠上了语文肯定好的大帽,不管是基因里可能对文字敏感的因子,还是传统教育认知里那种鼓励偏向式的教育方式起了作用,的确,我语文比其它功课要突出一些,当然,可能这种方式也造就了我数理化从上初二后就一塌糊涂,而我也找到了强有力的理由,数理化不好理所当然。现在想来却有点可惜,痛恨自己当年被言论左右了脑袋。当然,即使没有这种言论,我依然是一条跛子腿,文科好,理科差。虽然我更希望是后一种原因造成我的数理化差,起码让我小孩的数理化成绩不会被我遗传到。
中学时候经常有作文比赛,也是一直能带给我骄傲或者脸面的比赛,印象最深的一次作文比赛,比赛环节当然不记得,题目更不记得,只是希望有好的名次,比赛完的第二天,母亲告诉我,她做梦我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她很高兴,几日后,如母亲所梦,我真的是第一名,奖品也记不得,但母亲说她梦到我得第一名时的热切表情,我却记得分外清楚。
当然,很遗憾,我并没有因为鼓励而有多么努力,依然没有多刻苦,多用功。
直至现在,当别人说我文字挺好的时候,我内心是虚的,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只是皮毛中的皮毛,不值得一提。
我身边有太多让我仰止的人,我的哥哥,姐姐,如果说文学造诣,我和他们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还有我身边好多朋友,也都写着我喜欢的文字。
可能我在学习上的成熟确实晚了些,一路学习却一路糊涂到了现在,才开始正视自己,想开始学习写文字,学习读书。
可是当我写了几篇公众号小文后,突然不想写了,因为我觉得自己不会写了,怎么写自己都不满意,或者说太想写好,而总是写不出来自己想要的。再看看周围,有那么有文采的人,别人为什么要看自己的。在这样的心情下,我想更写不出来了,索性停笔思考。
为什么要开始呢?我最开始开始写的想法只是想记录我的当下状态,我的故事,我心里许许多多的故事而已。那又何必在意这些纷扰呢?当然,如果看到我的文字,说一句“这恰好是我想说的”会很激动,更或感叹一句“你把我想说的都说出来了”那么我会更开心。如果没有,那就只是我和我的文字在对话,我在我的文字里找到心里的片刻安宁。
有人说,人不是不会写文章,只是怕写不好,蒋勋先生说“回过头,安心做自己”,“一味跟他人比,迟早会走向“物化”,嗯,安心做自己,正视自己。可能立意不够精彩,文字也没有那么犀利,结构也没有逻辑,只是写我所写,记我所记,爱我所爱。好的,我选择继续写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