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巧艺》
【原文】
郭景纯过江,居于暨阳,墓去水不盈百步,时人以为近水。景纯曰:“将当为陆。”今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其曰:“北阜烈烈,巨海混混;垒垒三坟,唯母与昆。”
【译文】
郭景纯到了江南,住在暨阳县,他母亲的坟墓离大江不足百丈,当时有人认为离江太近了。景纯说:“那里就会成为陆地。”现在泥沙已经增高了,离开坟墓几十里远的地方都变成了农田。郭景纯有诗为记:“北阜烈烈,巨海混混;垒垒三坟,唯母与昆。”
郭景纯即郭璞,他在西晋末,知天下将乱,便避乱过江,住在暨阳,今江苏江阴县境。又这句所说的“墓”没有指明是谁的墓,疑有脱字。按《晋书·郭璞传》说:“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知是郭母墓。
从下文看,又可能是指郭璞母亲和两个哥哥的墓。
01 游仙诗·青溪千余仞
郭璞除了写《葬经》,还有十四首《游仙诗》,大致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歌咏隐逸,一类企求登仙。
游仙诗·青溪千余仞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1。
翘迹企颖阳2,临河思洗耳3。
阊阖西南来4,潜波涣鳞起。
灵妃顾我笑5,粲然启玉齿。
蹇修时不存6,要之将谁使?
这一首兼有歌咏隐逸、企求登仙两类内容的,十分不多见。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青溪山时所作,诗中先后歌咏了鬼谷子、许由、灵妃这三位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贤人和女神,抒发了自己隐遁高蹈、企慕神仙的情怀以及求仙无缘的苦恼。
02 诗中的游仙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之祖,相传为苏秦、张仪之师。后人多以之为仙人。
颖阳本为地名,颖水之北,这里代指许由,皇甫谧《高士传》上:“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因此以颖阳代指许由。
传说尧欲召许由为九州长,许由听说后到颖水边洗耳,表示不受其污。
灵妃,指仙女宓妃。
蹇修是伏羲之臣。出自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配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03 高蹈出世
郭璞这首游仙诗所表现出的高蹈出世思想,与老庄思想一脉相承,他借游仙言志趣,发苦闷,则又与阮籍的咏怀诗有很多相通之处。
歌咏神仙,向往隐逸,这在世道坎坷,风云变幻的西晋末年,不仅代表了珍视生命价值的一种思想倾向,而且还反映了否定仕途,鄙弃世俗,卑视富贵的一种心态。尽管他对道士、高士隐居行动的赞美和歌咏是真心的,对贤人、仙子的仰慕和追求是真诚的,所写的游仙诗也大多是以歌颂隐逸来对抗现实的,但诗人自己一生的行事,最终并未能超脱现实,离开仕途,跳出名利场。
这种企图超脱而又不可能超脱的矛盾,除了时代的局限性外,还反映了诗人人格的多重性,也体现了诗人作品主题的深刻性。这是读者在欣赏时不可不加以注意的。另外,这首诗在艺术上也较有特色,它除了体现出郭璞游仙诗的总体风格清俊超逸之外,还在谋篇布局上自具个性。
诗的三个层次,不仅内容上各有侧重,而且手法上也均有变化。
如第一层侧重写环境,先白描,后工笔。第二层侧重写人物,对许由仅指点精神,而对灵妃则绘形摹状突出音容笑貌。
第三层侧重抒情怀,以问句结之,感叹求仙之无缘,余意不尽。
这三层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给人一种完整和谐的清美之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