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即是正念!
现在看来,生活中很多极其简单的事情,可能随着发展,很多事情越难以做到了。比如耐心。
曾国藩讲过——凡大事必做于细。
细其实就是耐心的一种体现,看看现在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在生活中能够将事情一点点的做好呢?更多的是——恨不得一下子就能够做好,而且还是必须做好,并且是应该做好,绝对不允许出现一丝的——失误,不要说失误了,就连误差也想着尽可能的避免,绝对不允许出现一丝的瑕疵,哪怕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更多的时候是在有了“结果”的时候,这些误差、瑕疵成为了推脱、解释的一种说辞,成了不去承担责任的“保护伞”,甚至成为“黑锅”的理由。
这样的环境下,人的精神其实在不断的“煎熬”,甚至是倍受煎熬,因为有些事情其实“结果”已经很明了,甚至是无论怎么样,都无法避免的,如同与生命的终结一样,每个人都知道结果是什么样,更多的时候——不去正视,不仅不去正视,更多的时候回避,揣着“不提就不会发生一样”的想法。或者是另一种办法——不做事,就不会犯错,因为知道结果是什么样,所以倒不如不做。
如果这样的想法仅仅是少数的话,也可能不会给人造成极大的“冲击”,毕竟是少数人,而对于人来说毕竟是有差异,区别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当这样的想法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认知的时候,那环境就发生了改变了,没错——不去做,就不会犯错,当绝大多数人持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人敢去做了,甚至是已经没有人去做了,更多的是——观望。
如果仅仅是观望之外还能够理解,最可怕是还有各种各样的“风凉话”,这也是常说的——搭台的可能没有,但是撤梯子的人不少。这也促使哪怕有人“想”尝试一下,也要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在“口水”中“活”下来,当然肯定是有,也肯定有被“淹死”的,至于哪个多,这个这不好统计,毕竟活的能够统计一下,死的却无法统计。
或许人就是这样,哪怕是有什么——以宽己心待人,以要求他人之心待己这样的名言警句,更多的时候是——说一套做一套,说的永远比做的好听,不仅好听,而且总是反着来。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各种各样的“漂亮”话,加上“狠”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冷漠了。
漂亮话听的多了,一旦听到不顺耳、刺耳的话之后,应激反应也就“习惯”的出来了,这是缺乏耐心的表现,而且是极其缺乏的体现。
当然,也会为此找到极其“恰当”和“合适”的理由与说辞,比如惯用的一套连句:因为……所以……。本来一个很好的一套连词,却在生活中用成了极其让人“反感”的字眼。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人很聪明,非常聪明,极其聪明,可以将任何事情,尤其是不好的事情,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搅和搅和,混淆混淆,最后说的那么“理所应当”、“理所当然”,最后不了了之了。
也不想再去问好或者不好,反正已经发展成现在的这样个样子,无论好,亦或者是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安安静静地做名抄书人,在抄中学,在抄中记。无论外界如何混乱,终究是外界的事情,哪怕有些事情无法真正的脱离或者是逃离,最起码还是要做好自己,而且还是要先做好自己,确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无法改变,也无法扭转,但只要自己不去在上面“添砖加瓦”,也算做好自己。
加油,抄书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