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滨,火了。“哈”丢了也不怕!
这种爽,就叫扬眉吐气。不!一雪前耻。
昨天的雾淞奇景,简直是锦上添花。
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俗称树挂,是毛茸晶状类,具有厚度大、密度小、结构疏、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主要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它细长的物体上,是严寒季节里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观。
形成雾凇需要具备足够的低温(晶状雾凇温度低于-15℃时出现,粒状雾凇温度为-2℃ ~-7℃时出现)和充分的水汽,这两个自然条件极为苛刻又相互矛盾。
“某百科”的解读显然缺乏严谨。前边刚说到这种自然景观“常见”,后边又说其形成的自然条件“极为苛刻又相互矛盾”。

无论如何,这2024年第一场雾淞恰逢其时地出现,不愧是天造地设,妙不可言。
原本定下来这个周末去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上游的雾淞岛赏玩,如今有了家门口放眼即见的天下奇观,果断上网退票,行程取消。
看来,近来坊间热议的长春冰雪新天地被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全面辗压,真是旧恨叠新仇,雾淞也完胜。

昨天小聚,大家的脸上一扫前几年本埠冰雪旅游屡受憋屈的阴霾,替冰城欣慰,为家乡自豪。
元旦三天,据说拉动旅游收入近60亿元人民币。接下来直至春节前后,想必也是人财两旺的黄金时期。希望这一波热度稳稳保持住,但愿这一场盛宴年年复刻。

当簌簌的雪花从空中飘落,当茸茸的枝条向庭外伸展,这份来自上苍的恩赐,美妙得令人陶醉,浪漫得使人沉迷。
今冬的哈尔滨,妥妥地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有理由相信风水轮转、否极泰来。
接下来,我们更需要在“人和”即人文方面下功夫挖潜,不断将冰雪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现实需求融会契合。这一点,才是冰雪旅游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有力保障啊!

地铁口的这幢老房子终于翻修完工重见天日,年代感满满,怀旧版款款。
从前每每路过,妻总会多瞄几眼,然后表达一番甘愿栖居于此的慨叹。我却认为,如此情境,恐怕“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毕竟,看上去和住下来终归两码事儿,就好比叶公好龙,不可贸然一试。
不过,我倒盼望这处平房核心商服区的老建筑,可以精心策划、创新招租,逐步演绎成兼具传奇风范和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果仓促开发,草率上马,难免又落入俗套,充斥铜臭,那就实在痛惜、可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