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深夜十二点,我在坐在烧烤店门口排位。周围的人都在磕着瓜子,谈笑风生。只有我满心满眼的焦虑,整个世界在我眼中都变得浮躁起来——我还没想好今天公众号该更新什么内容 。
自从开始日更,我就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公众号狗”,虽然我的号根本没几个粉丝。每天最大的痛苦不是坐在电脑前敲几千个字,而是要源源不断想出新题材 。
我想,或许我的生活阅历真的太浅薄了,仅有的那一点点经历可供当素材的已经用得差不多了,交际圈也不够广,更重要的是,我过去一直自认为爱读书,开始持续输入之后才发现,我读的书,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要不要先停更一段时间,好好充充电?脑子里冒出这个念头,只有一瞬间,我就把这危险的小火苗掐灭了。按照以往无数的经验教训,等学习好了再应用,永远都不会派上用场,甚至最后连学习都没完成。
一、“做好准备再开始”,意味着永远不会开始
“学习”这个词,总让我们联想到积极向上,勤勉自强的正面形象。但说穿了,所有的学习,都不过是准备工作,一个永远在打包行囊,不肯踏上战场的士兵,你能说他是个好兵吗?
美国作家克里斯·巴蒂自1999年开始每年都发起一次全国小说写作月,每次活动中他都会收到一些参与者的退赛申请,因为他们自认为有特别好的写作点子,一个月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写作,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来查阅资料,斟酌字句。事实是,半年后克里斯回访这些中途退出的人,他们根本没有开始写作,而那些坚持完成比赛的人,无论写作水平高低,都写完了五万字小说。
通过周全的准备,拿出让世人惊艳的作品,是每个人的梦想,很可惜,所有的事情刚开始,都如同写作初稿一样,“任何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
更可悲的是,准备工作一旦超过某个点,规划就成了拖延行动的借口——最后你连坨狗屎都没写出来。
二、学习不是“风向标”,行动才是
所有学过英语的人都有体会,磕磕绊绊学了那么多年,过了大考小考,跟外国人打个招呼都带磕巴。可是你突然发现,上学时那些英语不怎么样的同学,有一天突然出国留学了,或者移民了,回来操着一口流利的美语口音。你仰天长呼,天理何在!
我有个同学原来英语也是一般般的水平,跟着父母移民之后,短短一年时间,就搞定了多少年搞不定的异国语言。
有一次我问她,当初移民的时候,心里害怕吗?去了那边语言都不通。
她说怕啊,刚开始每天走到哪里都抱着手机在实时翻译。后来发现,以前学的英语,不是在重复一些学过千百遍的东西,就是在浪费精力背使用率很低的词汇,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啊!
当我们迷茫时,我们就去学习,这是大多数人的做法。可如果没有行动这个导师,你又如何找到学习的方向?
我们写毕业论文时,短时间查阅的文献和消化的知识,比平时一个月还多。
看多少PPT的教材,都不如亲自动手做一个年终总结提高得快。
工作第一年,我们对办公软件的运用熟练程度,超越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
开始写作以后,我每看 一篇文章,除了内容还会注意篇章结构,摘抄里面的优美词句,可在以前,这些东西我根本看不到。
行动,是最好的学习向导。
三、有“三人”,还得同“行”才行
提高最快的学习方法,除了看书,就是向牛人请教 。可是牛人凭什么教你?!答案就是,站到牛人身侧去,与他同行。这样在路上走累了,你们才有机会聊聊天,伸出互助的双手。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都只注重“三人”,却忘了要“同行”。
有人说,牛人也经过过普通人的阶段,他看到我,怎么就想不到当初一无所有的自己,不愿意帮我一把呢?对他而言只是举手之劳。
——当初的他是个勤奋踏实的人,你不行动,让人家怎么从你身上看到自己?
有人说,牛人也是普通人,也需要真心的朋友,我用诚恳去打动他 。
——牛人身边的人那么多,如果你不站进核心队伍里,如何能跟牛人说上话?
剽悍一只猫通过采访一百个牛人,不仅获得了大量干货分享给粉丝,也有很多牛人在自己的号里推荐他,所以他才能4个月把公众号做到10万粉丝。他通过采访,获得了跟牛人同行的资格,这就是行动的力量。
做跟牛人一样的事,至少是可以对等的事,你才能获得跟他平等站立和交谈的资格,才能获得有用的咨询,而不是像个粉丝那样,远远地仰望,至多也就只能获得握手签名的机会。
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不必羡慕别人出门能捡到金子,其实金子就躺在路边闪光,不往前走,你怎么能跟它相遇呢?
网友评论